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青桐承雨声,声声何重叠。
疏滴下高枝,次打敧低叶。
鸟湿更梳翎,人愁方拄颊。
独自上西楼,风襟寒帖帖。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秋天的细雨给自然和人心带来的氛围。"青桐承雨声,声声何重叠"一句通过青桐树承接雨滴的声音,传达出雨水不断、连绵不绝的节奏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沉郁的情境。
"疏滴下高枝,次打敧低叶"进一步描写了雨水从高处的树枝上一滴滴落下,再次击打在更低处的叶子上的情景。这里通过对雨滴落地过程的细腻刻画,强化了雨声和雨势的意象。
接下来"鸟湿更梳翎,人愁方拄颊"一句则转向了生灵在这场秋雨中的反应。鸟儿因雨而打湿了羽毛,不得不再次整理它们;而人类则因为这场雨而感到愁绪满怀,用手托着下巴,表达出一种无奈与沉思的情感。
最后"独自上西楼,风襟寒帖帖"一句描写了诗人在这样的雨中独自一人登上了西边的楼阁,只感觉到衣服被湿透,风也带来了彻骨的寒意。这里的“独自”加深了诗人的孤寂与悲凉情怀,而“风襟寒帖帖”则将这种凄清、潮湿的氛围推向高潮。
整首诗通过对雨中景象和人物感受的精细描绘,展现出一幅秋雨中的静谧画面,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
不详
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银台直北金銮外,暑雨初晴皓月中。
唯对松篁听刻漏,更无尘土翳虚空。
绿香熨齿冰盘果,清冷侵肌水殿风。
夜久忽闻铃索动,玉堂西畔响丁东。
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暂息征车病眼开,况穿松竹入楼台。
江流灯影向东去,树递雨声从北来。
物近刘舆招垢腻,风经庾亮污尘埃。
高情自古多惆怅,赖有南华养不材。
春风狂似虎,春浪白于鹅。
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
石崖采芝叟,乡俗摘茶歌。
道在无伊郁,天将奈尔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