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吟三首(其三)

依依窗月夜还来,渺渺乡愁坐未回。

素位也知非自得,白头无奈是亲衰。

当年竹下曾裘仲,何日花前更老莱?

恳疏乞骸今几上,中宵翘首望三台。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此诗《月下吟三首(其三)》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诗人面对窗前之月,思绪万千,乡愁难解,不禁坐立不安。首联“依依窗月夜还来,渺渺乡愁坐未回”描绘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月光如水,映照着诗人孤独的身影,乡愁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难以平息。

颔联“素位也知非自得,白头无奈是亲衰”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素位,即清贫的生活状态,诗人深知并非自己所能选择或掌控,而白发苍苍的年岁,却无法避免亲人老去的哀伤。这两句诗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也是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

颈联“当年竹下曾裘仲,何日花前更老莱?”通过引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裘仲和老莱子都是古代孝顺父母的典范,诗人在这里以自己与这些先贤的对比,表达了对孝道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渴望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能像老莱子一样,在花前尽孝,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家庭责任的重视。

尾联“恳疏乞骸今几上,中宵翘首望三台”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与祈求。恳疏乞骸,意为请求退休归隐,表达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中宵翘首望三台,则是向天上的星辰寄托希望,期待得到某种超然力量的支持。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体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综观全诗,《月下吟三首(其三)》通过对月夜、乡愁、人生、孝道、归隐等多重主题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人生思考。诗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伦理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和个人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月夜二首(其一)

高台月色倍新晴,极浦浮沙远树平。

客久欲迷乡国望,乱馀愁听鼓鼙声。

湖南水潦频移粟,碛北风烟且罢征。

濡手未辞援溺苦,白头方切倚闾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月夜二首(其二)

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

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

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

洙泗辍金铎,濂洛传微声。

谁鸣荼毒鼓,闻者皆昏冥。

嗟尔欲奚为,奔走皆营营?

何当闻此鼓,开尔天聪明。

形式: 古风

雪望四首(其一)

风雪楼台夜更寒,晓来霁色满山川。

当歌莫放阳春调,几处人家未起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雪望四首(其二)

初日湖山雪未融,野人村落闭重重。

安居信是丰年兆,为语田夫莫惰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