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上书行》由宋代诗人刘攽创作,通过对比仕途与商贾的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大贤之人的赞赏和对追求名利者的讽刺。
诗中首先提到仕途与商贾的财富追求,指出官位不超过两千石,商业资产不超过五百万,这样的成就往往让那些追求虚名的人感到忧虑,而并非真正的志士所叹惋。接着,诗人通过两个典故来阐述大贤之人的高尚品质与不同凡响的人生选择。
第一个典故讲述的是下邳少年张良的故事。他初授书于刘邦,后在刘邦的帐中运筹帷幄,最终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功成名就后,张良却拒绝封赏,选择隐退,追随赤松子,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这个故事强调了大贤之人不为私利所动,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第二个典故则讲述了计倪的故事。计倪凭借智慧帮助吴国平定强敌,功成之后,他选择了乘扁舟游历五湖,享受生活。他将千金散尽,不为自己独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为智者。这个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大贤之人的心胸广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最后,诗人通过对比,批评了那些热衷于上书献赋、以商贾身份在市井中炫耀的人,认为他们追求的不过是徒劳和短暂的名利,而真正的贤豪应当像张良和计倪那样,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自由,不受世俗名利的束缚。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比,表达了对大贤之人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对追求虚名和物质财富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