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送汪水云之湘

记当年、舞衫零乱,霖铃忍按新阕。

杜鹃枝上东风晚,点点泪痕凝血。芳信歇。

念初试琵琶,曾识关山月。悲弦易绝。

奈笑罢颦生,曲终愁在,谁解寸肠结。

浮云事,又作南柯梦彻。一簪聊寄华发。

乾坤桑海无穷事,才历昆明初劫。谁共说。

都付与焦桐,写入梅花叠。黄花送客。

休更问湘魂,独醒何在,沈醉浩歌发。

形式: 词牌: 摸鱼儿

翻译

回忆起那时,舞衣凌乱,我强忍着按下新的乐章。
杜鹃鸟在傍晚的东风中啼叫,滴滴泪水仿佛凝结成血。花信已消散。
想起初次弹奏琵琶,那熟悉的边塞月色。悲伤的琴声容易断绝。
笑容消失后,曲终人散,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愁绪纠结。
世事如浮云,梦境般破碎。暂且用一簪寄托白发。
天地间无尽的事物,我刚经历昆明初遭的劫难。无人可述说。
一切都交付给那焦桐琴,谱入梅花般的旋律。黄花为客人送别。
无需再询问湘妃的灵魂,独自清醒又能如何,只能放声高歌以抒发情感。

注释

舞衫:舞者的衣服。
霖铃:古代丧葬时使用的乐器,这里指乐曲。
新阕:新的乐章。
杜鹃:鸟名,叫声凄凉。
东风:春天的风。
芳信:花信,指花开的信息。
琵琶:中国传统弦乐器。
关山月:边塞月,象征远方和离别。
焦桐:古琴的一种,桐木制成,音色醇厚。
梅花叠:形容音乐旋律复杂多变。
湘魂: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沈醉:沉醉,形容情绪投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王学文的《摸鱼儿·送汪水云之湘》。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词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记当年、舞衫零乱,霖铃忍按新阕。" 这两句通过“舞衫”和“霖铃”的意象,勾勒出往日欢快的情景,而“忍按新阁n”则透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杜鹃枝上东风晚,点点泪痕凝血。" 这里用杜鹃鸟的啼血来形容词人的哀伤,东风晚意指时光易逝,物是人非,增添了几分凄凉。

"芳信歇。念初试琵琶,曾识关山月。" “芳信歇”表明往昔的美好已不复存在,而“念初试琵琶”则是词人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通过“关山月”这个意象,增添了一份淡远之感。

"悲弦易绝。奈笑罢颦生,曲终愁在,谁解寸肠结。" 这几句表达了词人的哀伤和无奈,音乐虽然结束,但内心的忧愁并未消散,反而更加强烈。

"浮云事, 又作南柯梦彻。" 这里借“浮云”和“南柯梦”来比喻世事如浮云,人生如梦,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超然态度。

"一簪聊寄华发。乾坤桑海无穷事,才历昆明初劫。谁共说。" 词中“一簪”和“华发”象征着词人的情感寄托,而“乾坤桑海”等字面则展现了词人对广大世界和无尽历史的感悟。

"都付与焦桐,写入梅花叠。黄花送客。休更问湘魂,独醒何在,沈醉浩歌发。" 最后几句通过“梅花叠”、“黄花送客”的意象,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情以及对流逝时光的无奈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词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感触,展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

王学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石梁和韵

天巧何年路,千峰乱入云。

瀑飞双涧合,崖断一桥分。

树色春犹冻,猿声夜或闻。

灵踪如可见,煮茗共炉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洞霄宫(其一)

天柱峰高万壑分,故留九锁限尘棼。

泉飞窗牖长为雨,日上冈峦半是云。

洞擘阴崖通远岫,石生暗晕作奇纹。

圣朝每为民祈福,绝笈求仙汉代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洞霄宫(其二)

历遍江湖几万重,岂期方到洞霄中。

山翻九锁天分出,洞彻三茅地透东。

夭矫龙蛇幢节影,晶荧日月御香风。

茫茫世上寻云汉,何必仙宫胜此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九锁山道中

山萦九锁路幽深,古木高森积翠阴。

自是仙家风景异,欣欣杖策步云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