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元末明初的诗人陈谟所作,名为《次萧子所至日怀京国(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首联“綵笔何人动藻旒,南郊仪礼若为优”以“綵笔”比喻文采斐然的诗文,以“藻旒”象征华丽的服饰,描绘出文人墨客在南郊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景,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雅集的向往与赞美。同时,“若为优”的疑问,也暗含了对当前礼仪是否得当的反思。
颔联“明时鼎鼎风云会,载籍茫茫烟海浮”运用了“风云会”和“烟海浮”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前者形容人才汇聚、思想碰撞的时代景象,后者则描绘了浩瀚的历史文献如同烟海般深不可测,强调了知识的丰富与历史的深远。
颈联“璧水育材须妙选,钟山应制岂凡流”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才选拔与历史传承的思考。“璧水育材”比喻在知识与文化的滋养下,人才得以成长,“妙选”强调了选拔人才的精挑细选;“钟山应制”则暗示了历史人物或事件的非凡意义,非同寻常。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才选拔与历史传承的重视。
尾联“德星聚处还知否,别有风流陈太丘”以“德星聚处”象征人才聚集之地,表达了对人才荟萃的期待与向往。同时,通过引用“陈太丘”,即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陈群,进一步强调了品德与学问并重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别有风流陈太丘”,既是对陈群的赞誉,也是对理想中人才的期待,希望他们不仅才华横溢,更具有高尚的品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追求,以及对人才选拔与历史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