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括兰亭记

在晋永和,癸丑暮春,初作兰亭会。

集众贤,临峻岭崇山,有茂林修竹流水。

畅幽情,纵无管弦丝竹,一觞一咏佳天气。

于宇宙之中,游心骋目,此娱信可乐只。

念人生相与放形骸。或一室晤言襟抱开。

静躁虽殊,当其可欣,不知老至。然倦复何之。

情随事改悲相系。俯仰间遗迹,往往俱成陈矣。

况约境变迁,终期于尽,修龄短景都能几。

谩古换今移,时消物化,痛哉莫大生死。

每临文吊往一兴嗟。亦自悼不能喻于怀。

算彭殇、妄虚均尔。今之视昔如契,后视今犹昔。

故聊叙录时人所述,慨想世殊事异。

后之来者览斯文,将悠然、有感于此。

形式: 词牌: 哨遍

翻译

在东晋永和年间,癸丑年的暮春时节,首次举办了兰亭聚会。
聚集众多贤才,临近险峻的山岭,周围有茂密的树林、高大的竹子和流水。
尽情抒发幽深的情感,即使没有音乐和丝竹,一杯酒一首诗也是美好的天气。
在这广阔的宇宙中,让心灵和目光游弋,这样的乐趣确实令人快乐。
想到人生相聚,放开心胸,有时在一间屋子里交谈,心情舒展。
尽管静默与活跃性格各异,但在欢乐时刻,人们并未察觉岁月的流逝。
情感随着境遇改变,悲伤相连。转眼之间,过去的痕迹都已成旧。
更何况,环境变迁,最终都会走向尽头,长寿短促的时光又能有多少呢。
从古至今,时间消逝,万物变化,最痛心的莫过于生与死的无常。
每次阅读古文,感叹过去,心中不禁哀叹。
无论是长寿还是短命,本质上并无差别。现在看过去,就像昨天,未来的人看待今天也会如此。
因此,我记录下当时人的叙述,感慨世事变迁。
后世读者看到这些文字,会在此处有所感触。

注释

永和:东晋的一个年号。
癸丑: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
兰亭:地名,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地点。
众贤:众多有才德的人。
峻岭崇山:高峻的山岭。
茂林修竹:茂盛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
一觞一咏:饮酒赋诗。
游心骋目:让心灵和目光游历。
彭殇:长寿与短命。
契:相似。
斯文:这里指文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潜的《兰亭序》,是一篇著名的散文体诗。通过对兰亭之会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自然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享受着春天的美好与大自然的恩赐。他邀集了一群贤士,共同在兰亭这个清幽之地举行宴会。这里有茂密的林木、修长的竹子和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纵情于饮酒、高声歌咏,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活。

诗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的观察,感悟到人生如梦,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尽管人们或聚会,或独处,但终究难逃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诗中“俯仰间遗迹,往往俱成陈矣”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历史长河中的物是人非,令人唏嘘。

然而,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终将到来的死亡,诗人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接受。他们认为,无论古今,生命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因此,他们希望后来的人在阅读这篇序文时,也能感受到这种悠然自得的情怀。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反映出他对于人生、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超脱尘世、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桂枝香

三年海国。又荏苒素秋,天净如沐。

凄砌寒蛩暗语,杵声相续。

梧桐一叶西风里,对斜阳、好个团簇。

老香堂畔,苍然古桧,无限心曲。叹石室、棋方半局。

便时换人非,光景能蹙。千古鸱夷,尚恐欠些归宿。

倚空笑把轮云事,付坤牛、乾马征逐。

且巴重九,昭亭句溪,杖藜巾幅。

形式: 词牌: 桂枝香

浣溪沙(其三)再用韵

海棠已绽牡丹芽。犹有东君向上花。

不须惆怅怨春华。

装缀园林新景物,推敲风月旧情怀。

也饶浪蕊与浮葩。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其二)和谦山

春岸春风荻已芽。推排春事到芦花。

只应推上鬓边华。

投老未归真左计,久阴得霁且舒怀。

红红白白有残葩。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其一)己未元夕

庆赏元宵只愿晴。天公每事秤能平。

管教檐溜便收声。

三市海巡那惜夜,九街社火亦争名。

权将歌酒作工程。

形式: 词牌: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