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康公挽词三首(其一)

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

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搢绅。

空馀行乐地,处处泣遗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故乡不再是显赫家族,建立王朝需要世代功臣。
哀叹我这后死之人,还能见到年迈的忠臣。
他们的美德和功绩涵盖文治武功,风度品格彰显士大夫阶层。
如今只剩空荡的享乐之地,处处可见遗民的悲泣。

注释

故国:故乡。
乔木:显赫家族。
兴王:建立王朝。
世臣:世代功臣。
后死者:我这后死之人。
老成人:年迈的忠臣。
德业:美德和功绩。
经:涵盖。
文武:文治武功。
风流:风度品格。
表:彰显。
搢绅:士大夫阶层。
空馀:只剩。
行乐地:享乐之地。
遗民:遗留在世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作,名为《韩康公挽词三首其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中的“故国非乔木”用了比喻手法,将国家比作坚固的大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兴王有世臣”指的是开创基业和维持基业的忠诚之臣,这里是对韩信等功臣的赞颂。

“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这里的“嗟余后死者”表达了诗人对于已经去世的人的哀叹,而“犹及老成人”则是在感慨那些虽然年迈但依旧保持着正直品行的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搢绅。”这句中,“德业”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业绩,“经文武”意味着这些品德和业绩是通过文学和军事两方面得到传承。诗人认为韩信等人的功业不仅在于军事成就,还体现在文化上的影响力。

“空馀行乐地,处处泣遗民。”这句话中,“空馀行乐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盛景的怀念,而“处处泣遗民”则是诗人在这些遗迹之中感慨于当年英雄辈出的凄凉结局,流下泪水。

总体来说,这首挽词通过对历史人物功业的赞美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辈出之后的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韩康公挽词三首(其二)

再世忠清德,三朝翊赞勋。

功成不归国,就访敢忘君。

旧学严诗律,馀威靖塞氛。

何当继《韩奕》,故吏总能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韩康公挽词三首(其三)

西第开东阁,初筵点后尘。

笙歌邀白发,灯火乐青春。

扶路三更罢,回头一梦新。

赋诗犹墨湿,把卷独沾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书艾宣画四首(其一)竹鹤

此君何处不相宜,况有能言老令威。

谁识长身古君子,犹将缁布缘深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书艾宣画四首(其二)黄精鹿

太华西南第几峰,落花流水自重重。

幽人只采黄精去,不见春山鹿养茸。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