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的《闲居感怀十七首》中的第六首。方孝孺以文才出众而闻名,此诗则展现了他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世俗的超脱态度。
诗中“无专本无尤,无作自无愧”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行为与道德的自我审视,认为没有专门的过错就没有可指责之处,不做任何事情自然也就没有愧疚。这种自我要求的严格性,体现了方孝孺在道德修养上的高标。
“心超万化表,迹混人群内”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心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心超脱于万物之上,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而行动则融入人群中,与世俗生活相融。这表明了方孝孺在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也并未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是找到了一种平衡。
“卑卑流俗语,懒问亦懒对”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世俗言论的淡漠态度。他认为那些低俗的言语不值得去关注或回应,体现了他对高尚人格的坚守和对低俗事物的不屑。
最后,“有时或出门,独抚霜中桧”描绘了诗人偶尔走出隐居之所,独自面对自然景象的情景。通过抚摸霜中的桧树,既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暗示了他在孤独中寻求心灵慰藉的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方孝孺在闲居生活中对自我、社会以及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在追求精神自由与道德完善过程中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