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同契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碱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形式: 古风

翻译

佛国大仙的心法,东西方秘密传承。
人的根性有聪钝之分,但大道不分南北宗派。
灵源清澈明亮,支流暗中流淌灌注。
执着于事相即是迷误,契合于义理也不等于彻悟。
各个法门包含一切境界,相互交错又各自独立。
相互交织而又互涉,否则则各自安住其位。
色相本质各异,声音本源不同乐与苦。
暗中契合上乘教义,明了清浊之句分明。
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自然恢复其性,如同子女得其母体。
火性热,风性动,水性湿,地性固。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酸甜苦辣咸。
然而依据每一法门,根与叶各自分布。
必须从本溯源,遵循高低尊卑的语言秩序。
当光明中有暗藏,切勿以暗相待。
当黑暗中有光明,切勿以明相视。
明暗二者互为对立,如同前后行走的脚步。
万物各有其功能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事理如同函盖相合,道理犹如箭矢直指目标。
接受教诲需领悟其宗要,切勿自行设立规矩。
面对事物未能领悟其道,行走世间又岂能识得正路?
修行进步并非距离远近,而是能否突破迷障如山河般稳固。
诚恳告诫参研玄妙之人,切莫虚度宝贵的光阴。

注释

竺土:指佛国净土,此处特指佛教文化发源地印度。
大仙:指佛,这里是对佛陀的尊称。
心:心法,指佛法的核心教义或修行心得。
东西:东西方,这里泛指佛法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
密相付:秘密传承,指佛法精髓以秘传方式流传。
人根:人的根性,即人的资质、悟性等先天条件。
利钝:聪明与愚钝,形容人的理解力和悟性差异。
道:指佛法、大道,这里泛指修行的道路或真理。
南北祖:南北宗派,比喻佛法虽有不同流派,但大道本质并无南北之分。
灵源:比喻佛法的源头,即智慧之源。
皎洁:明亮洁净,形容灵源清澈纯净。
枝派:支流,比喻佛法的各种分支、流派。
暗流注:暗中流淌灌注,形容佛法在悄无声息中广泛传播。
执事:执着于事相,即过于关注具体现象、表象。
元是迷:原本就是迷误,指出执着于事相不利于领悟佛法真谛。
契理:契合于义理,即对佛法教义有深刻理解和把握。
亦非悟:也不等于彻悟,强调契合理义只是修行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门门:各个法门,指不同的修行方法或途径。
一切境:包含一切境界,指法门涵盖各种修行体验和认识层次。
回互:相互交错、相互影响。
不回互:各自独立,指法门间保持各自的独特性。
回而更相涉:相互交织,互相渗透。
不尔:否则。
依位住:各自安住其位,即各法门保持独立而不相混淆。
色本殊质象:色相本质各异,指事物外在形态、颜色等各有不同。
声元异乐苦:声音本源不同乐与苦,指声音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有喜怒哀乐之别。
暗合上中言:暗中契合上乘教义,指深层理解并默默践行高深佛法。
明明清浊句:明了清浊之句分明,指清楚区分佛法中的深奥与浅显、正确与错误。
四大:地、水、火、风,佛教中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
性自复:自然恢复其性,指四大元素各自保持其固有属性。
如子得其母:如同子女得其母体,比喻四大元素与其根本性质之间的关系。
火热风动摇:火性热,风性动,描述火与风的基本属性。
水湿地坚固:水性湿,地性固,描述水与地的基本属性。
眼色耳音声:眼见色,耳闻声,分别指视觉和听觉的功能。
鼻香舌碱醋:鼻嗅香,舌尝味,酸甜苦辣咸,描述嗅觉和味觉的功能以及五味。
然依一一法:然而依据每一法门。
依根叶分布:根与叶各自分布,比喻依据法门的不同,修行内容和次序各有侧重。
本末须归宗:必须从本溯源,强调修行要回归佛法的根本宗旨。
尊卑用其语:遵循高低尊卑的语言秩序,指在阐述佛法时应尊重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和表达规范。
当明中有暗:当光明中有暗藏。
勿以暗相遇:切勿以暗相待,即在理解光明面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中隐含的深意或问题。
当暗中有明:当黑暗中有光明。
勿以明相睹:切勿以明相视,即在面对困惑或困难时,不应忽视其中蕴含的启示或出路。
明暗各相对:明暗二者互为对立,指明暗作为一对矛盾概念相互对应。
比如前后步:如同前后行走的脚步,比喻明暗交替、相辅相成的关系。
万物自有功:万物各有其功能作用,指世间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当言用及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强调认识和利用万物特性的重要性。
事存函盖合:事理如同函盖相合,比喻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表面与深层之间存在紧密关联。
理应箭锋拄:道理犹如箭矢直指目标,形容真理直接指向问题核心,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
承言须会宗:接受教诲需领悟其宗要,强调理解并把握教诲的核心精神。
勿自立规矩:切勿自行设立规矩,警告不要脱离教诲本意,擅自制定规则或标准。
触目不会道:面对事物未能领悟其道,指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运足焉知路:行走世间又岂能识得正路?讽刺没有方向感、不明道路的人。
进步非近远:修行进步并非距离远近,指修行提升并非取决于时间长短或空间距离。
迷隔山河固:而是能否突破迷障如山河般稳固,比喻修行的关键在于能否克服内心的困惑与障碍。
谨白参玄人:诚恳告诫参研玄妙之人。
光阴莫虚度:切莫虚度宝贵的光阴,强调珍惜时间,积极修行。

鉴赏

这首诗名为《参同契》,出自唐代诗人希迁之手。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禅宗诗,探讨的是心性与道理的奥秘,以及对修行者的指导。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表达了禅师间心法相传的深沉与神秘,而"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则揭示了修行之路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描绘了一种清净而又深远的禅理境界,其中"灵源"象征着心性的清澈,而"枝派"则是修行过程中不可预知的变化和发展。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指出了世间万物皆为幻相,对于道理的理解也是难以完全把握。"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强调了对各种境界的观照与体验,不同的心灵状态会有不同的感受。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表明了世间万物各有其形质和声音,每种声音都带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则是对禅理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在光明与昏暗之间寻找平衡。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象征着万物归于自然本性,而"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则是对四大元素性质的描述,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作用。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碱醋"细致描绘了人感官与外界的互动,而"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则是在强调修行时应根据个人的根基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提醒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回到根本,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心得。而"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则是告诉我们应在光明中保持警觉,在昏暗中寻找光明,不应被一时的迷失所惑。

最后几句"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则是在告诫修行者要顺应万物的自然法则,不应强加个人意志;在言语上要符合禅宗的真理,不自立规矩;观察世界时,要以心眼去体会,不仅是肉眼所见;脚步踏实地,行走于修行之路,不被迷惑所隔绝。最后,诗人以谨慎的态度提醒那些追求深邃道理的人们,在光明与阴影交替中要保持清晰的判断力。

收录诗词(3)

希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草庵歌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

成时初见茅草新,破后还将茅草盖。

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

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

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

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

不居南北与东西,基上坚牢以为最。

青松下,明窗内,玉殿朱楼未为对。

纳帔幪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住此庵,休作解,谁誇铺席图人买。

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

遇祖师,亲训诲,结草为庵莫生退。

百年抛却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

千种言,万般解,祇要交君长不解。

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遮皮袋。

形式: 古风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作摩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常流岂可明。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授炙毂子歌二首(其一)

木津天魂,金液地魄。

坎离运行宽无成,金木有数秦晋合。

近效宜六旬,远期三载阔。

形式: 古风

授炙毂子歌二首(其二)

魄微入魂牝牡结,阳呴阴滋神鬼灭。

千歌万赞皆未决,古往今来抛日月。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