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潘伯脩在甲午年六月卧病于柔川时,面对地主所居住环境的感受。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个人心境的交融。
首句“长忆灵岩对卷帘”,回忆起灵岩山的美景,仿佛就在眼前,诗人通过卷帘的动作,将外界的风景引入室内,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接着,“客居还此面晴尖”一句,点明了诗人此时身处异乡,但依然能感受到晴朗天气带来的愉悦。
“雨分西崦泉鸣屋,风借南邻竹盖檐”两句,生动描绘了雨天和风中的景象。雨水从西边的山岭落下,发出潺潺的声响,似乎在屋檐上奏响了一曲自然之歌;而微风吹过,借力于南邻的竹林,使得竹叶轻轻摇曳,仿佛为檐下的人带来了一丝清凉与宁静。
“病写乌丝清欲苦,眠抛白羽黑初甜”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病痛使得他不得不在乌丝纸上书写,动作显得格外艰难,心情也因病痛而略显苦涩;然而,在病中短暂的睡眠中,他似乎找到了一丝甜蜜与安宁。
最后,“乱离未觉三迁定,行就君平试一占”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动荡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探寻。尽管经历了多次迁移,但内心的安定感并未真正找到;因此,他寻求智慧的指引,如同向古代占卜者君平请教一样,希望能得到一些关于未来方向的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病痛和生活变迁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平静与安宁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