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的《仰先生挽词》。诗中以“诸生衮衮登科第”开篇,描绘了众多学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些努力追求功名之人的感慨。接着,“造物苦公深可怜”一句,诗人将自然界的造物主拟人化,表达了对那些才华出众却命运多舛之士的同情与怜悯。
“身到蟾宫都几日,名书鬼录已经年”两句,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蟾宫折桂”和“鬼录”(即阴间的记录簿)来比喻科举成功与人生最终的评价,强调了功名与命运之间的短暂与永恒对比。
“数同子厚无如命,才似韩公合在天”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无奈与对才华横溢却未能施展抱负之士的惋惜。这里引用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和韩愈的例子,暗示了即使拥有卓越的才能,也可能因命运的安排而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
最后,“慎水诸生哭相向,筑场无计愧前贤”两句,描绘了在慎水这个地方,众多学子面对前辈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伤与自责,表达了对过去科举制度下不公平现象的反思与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科举制度下人物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才华与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