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邛州谯门门三重其西偏有神仙张四郎画像张盖隐白鹤山中

浮云在脚底,千里在眼边。

攀跻忽至此,倚柱眩欲颠。

车马细如蚁,纷纷衢路间。

嗟汝何为者,驰驱穷岁年。

我本澹荡人,此心实爱闲。

向来出处际,不愧咫尺天。

风吹哦诗声,十里摇西山。

悬知老仙翁,为我一粲然。

形式: 古风

翻译

浮云在脚下,壮丽景色展眼前。
突然攀登至此,倚柱头晕目眩。
车马如蚂蚁般小,穿梭于繁华道路间。
你为何如此忙碌,整年奔波不停歇。
我本性情散淡,内心渴望清闲。
无论身处何方,都不愧对这小小天地。
风儿吹过,诗歌吟哦声飘过十里,摇动西山。
料想那位老神仙,此刻也为我展露笑颜。

注释

浮云:比喻悠闲自在的生活。
脚底:脚下景色。
攀跻:攀登。
眩欲颠:头晕目眩。
车马细如蚁:形容车马众多而小。
纷纷:众多。
驰驱:奔波。
穷岁年:整年。
澹荡人:散淡的人。
爱闲:喜欢清闲。
出处际:出处或去留之际。
咫尺天:小小天地。
风吹哦诗声:风中传来的吟诗声。
摇西山:使西山摇曳。
老仙翁:老神仙。
粲然:微笑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邛州谯门的所见所感。首句“浮云在脚底,千里在眼边”展现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浮云仿佛触手可及,千里江山尽收眼底。接着,“攀跻忽至此,倚柱眩欲颠”表达了诗人登山的艰辛与瞬间抵达的欣喜,倚柱而立,头晕目眩,却仍能欣赏到下方车马如蚁的繁华景象。

诗人对世俗之人忙于奔走的感叹流露在“嗟汝何为者,驰驱穷岁年”两句中,他自认为是个淡泊之人,更喜欢闲适的生活。他以“我本澹荡人,此心实爱闲”表白自己的心境,即使身处尘世,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诗人进一步强调自己在出世入世之间,始终坚守着内心的准则,不因外界诱惑而改变,这在“向来出处际,不愧咫尺天”中得以体现。

最后,诗人借风吹过,自己吟哦诗歌的声音飘荡在十里的西山上,想象老仙翁听见诗声后会露出微笑,表达了对超脱尘世、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仙翁的认可。整首诗通过登高远眺,寓言自我心境,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收录诗词(9386)

陆游(宋)

成就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 字:务观
  • 号:放翁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1125—1210

相关古诗词

登城

我登少城门,四顾天地接。

大风正北起,号怒撼危堞。

九衢百万家,楼观争岌嶪。

卧病气壅塞,放目意颇惬。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

上天祐仁圣,万邦尽臣妾。

横流始靖康,赵魏血可蹀。

小胡宁远略,为国恃剽劫。

自量势难久,外很中已慑。

籍民备胜广,陛戟畏荆聂。

谁能提万骑,大呼拥马鬣。

奇兵四面出,快若霜扫叶。

植旗朝受降,驰驿夜奏捷。

豺狼一朝空,狐兔何足猎。

遗民世忠义,泣血受汗胁。

系箭射我诗,往檄五陵侠。

形式: 古风

登城望西崦

登城望西崦,数家斜照中。

柴荆昼亦闭,乃有太古风。

惨淡起炊烟,寂历下钓筒。

土瘦麦苗短,霜重桑枝空。

恐是种桃人,或有采芝翁。

何当宿楼上,月明照夜舂。

形式: 古风

登塔

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

壮哉千尺塔,摄衣上上头。

眼力老未减,足疾新有瘳。

幸兹济胜具,俯仰隘九州。

雪山西北横,大江东南流。

画栋云气涌,铁铎风声遒。

旅怀忽恻怆,涕下不能收。

十年辞象魏,万里怀松楸。

仰视去天咫,绝叫当闻不。

帝阍守虎豹,此计终悠悠。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登鹅鼻山至绝顶访秦刻石且北望大海山路危甚人迹所罕至也

街头旋买双芒屩,作意登山殊不恶。

苍崖无罅竹鞭逸,崩石欲坠松根络。

凭高开豁快送目,历险崎岖危著脚。

川云忽起两蛟舞,瀑水高吹万珠落。

大岩空腔谁所刳,绝壁峭立端疑削。

坡平或可坐百人,峡束仅容飞一鹤。

蛇蹊岌岌头自眩,鬼谷惨惨神先愕。

秦皇马迹散莓苔,如镌非镌凿非凿。

残碑不禁野火燎,造物似报焚书虐。

人民城郭俱已非,烟海浮天独如昨。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