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形式: 古风

翻译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注释

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
忽隐忽现。
形容楼台山峦。
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
孤山:在杭州西湖。
惠勤、惠思:均为余杭人,善诗。
名:名义上。
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团蒲: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晡:申时,黄昏之前。
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
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
浮图:佛塔。
恍:恍惚。
遽遽:惊动貌。
亡逋:逃亡者。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造诣,在中国文學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诗的开篇“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描绘了一幅冬日的山水画卷。天空中飘浮着即将降临的雪花,与之相呼应的是满布湖面的云气,远处的楼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山势时而可见,时而又被迷雾遮蔽。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精妙描绘,更是诗人心境的一种写照。

接下来的“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则将画面推向更为幽静的层次。清澈的水中,偶尔露出几块岩石,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仿佛可以一一数过;而深邃的林间,更显孤寂,只有鸟鸣声相互呼应,为空山增添了一份生机。

诗人随后写道:“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这里,“腊日”指的是冬日的阳光,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并未选择归家与家人团聚,而是独自踏上了寻访道人的旅程。这一行字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羁绊的超脱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诗人询问道人的居所,在何处。答案是宝云山前,那里道路蜿蜒曲折,给人一种探幽寻秘的感觉。这既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是对心灵追求的一种隐喻。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在这片孤寂的山中,似乎没有人愿意居住。但对于道人而言,他们的心法使得他们即便身处荒凉之地,也能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满足和不孤独。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这里描写的是道人的生活环境。尽管外界可能寒冷,但在纸窗围护的竹屋内,诗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温暖。他沉浸于对自然的观照中,甚至不觉自己坐在褐色布料制成的坐具上,与团蒲为伴,享受这份宁静。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诗人心中虽有对道人的向往,但现实的苦楚也让他感到不安。外界的严冬、道路的遥远,以及对家人的思念,都使得诗人内心充满了忧虑。他急切地整顿着马车,希望能够在日落前赶回家中。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当诗人离开山林,回首望去,只见云雾与树木交织成一片迷离的景象。他所看到的只是野鹘在空中盘旋飞舞,宛如画中的生动图景。

“兹游淡薄欢有馀,到家恍如梦蘧蘧。”诗人对这次山中之行虽然感到一丝淡淡的快乐,但当他回到家中之后,这段经历却像是一场梦境般地模糊不清,难以捕捉。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在这最后的一段文字中,诗人表达了对即将逝去美好风光的迫切感受。他急于用诗歌来捕捉这一份份即将消散的美丽,但同时也意识到,一旦时光流逝,这些清新的景象便难以再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与道人相遇的经历,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寄托的思想情操。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歌,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探讨和表达。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其一)

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

误随弓旌落尘土,坐使鞭箠环呻呼。

追胥连保罪及孥,百日愁叹一日娱。

白云旧有终老约,朱绶岂合山人纡。

人生何者非蘧庐,故山鹤怨秋猿孤。

何时自驾鹿车去,扫除白发烦菖蒲。

麻鞋短后随猎夫,射弋狐兔供朝晡。

陶潜自作《五柳传》,潘阆画入三峰图。

吾年凛禀今几馀,知非不去惭卫蘧。

岁荒无术归亡逋,鹄则易画虎难摹。

形式: 古风

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其二)再和

东望海,西望湖,山平水远细欲无。

野人疏狂逐渔钓,刺史宽大容歌呼。

君恩饱暖及尔孥,才者不闲拙者娱。

穿岩度岭脚力健,未厌山水相萦纡。

三百六十古精庐,出游无伴篮舆孤。

作诗虽未造藩阈,破闷岂不贤摴蒱。

君才敏赡兼百夫,朝作千篇日未晡。

朅来湖上得佳句,从此不看营丘图。

知君箧椟富有馀,莫惜锦绣偿菅蘧。

穷多斗险谁先逋,赌取名画不用摹。

形式: 古风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尺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清风徐来惊睡馀,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形式: 古风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蹊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馀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志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