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林景熙所作,名为《汪东岩为余写容求赠诗余以其学佛者也故后章及之(其二)》。诗中以汪东岩为余绘制肖像之事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禅宗思想的探讨。
“因形有像转支离”,开篇即点明了绘画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形与像之间存在着一种转换和分离,形象虽具象可感,却难以完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或内在精神。这句诗暗示了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以及对真实世界的难以完全再现。
“妙笔从君压画师”,则表达了对汪东岩绘画技艺的高度赞扬。这里的“妙笔”不仅指其绘画技巧高超,更暗含着对艺术家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肯定。通过“压画师”这一表述,诗人强调了汪东岩作品的独特性和超越性,似乎在说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灵触达的深度表达。
“若向禅中参一指,写余父母未生时”,最后两句将话题转向了禅宗哲学。诗人提出,如果深入禅宗的智慧,或许能理解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即通过艺术创作,可以触及到个体存在的根本,甚至追溯到生命的起源。这里“父母未生时”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象征着生命的起点,也是对自我存在本质的一种探索。通过艺术,人们可以超越表象,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真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艺术创作的美妙,还巧妙地融入了禅宗哲学的思考,引导读者去探索艺术与生命、自我认知之间的深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