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曹 植的作品,属于魏晋时期。诗中充满了对英雄时代的怀念和对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凉情感。
“飞观百馀尺,临牖御棂轩。”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高瞰远眺的情景,诗人站在高楼之上,目光所及,是一片宽广的景象。“飞观”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而“百馀尺”则是具体的空间标度,表现了诗人渴望超越现实、追求更高境界的情感。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这两句通过对遥远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胸中的壮阔之志和对广阔天地的向往。这里的“平原”象征着一片宁静与辽阔,是诗人心中理想世界的一部分。
“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烈士”指的是有抱负、有才华的人,他们往往因为不得志而感到悲哀;而“小人”则是那些狭隘、庸俗之辈,他们满足于平凡安逸的生活,缺乏远大志向。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这里,“国雠”可能指的是国家的忧患或边疆的战乱,而“甘心思丧元”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悲痛和无奈。这里的“丧元”可以理解为失去根本,意味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已经发生了动摇。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这两句中,“拊剑”是古代武士激励自己或准备出征时的常见动作,显示出了诗人对于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远方的憧憬。“西南望”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思欲赴太山”则表达了诗人想要到达理想之地、实现心中抱负的强烈愿望。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这两句通过对音乐和语言的情感表达,传递出一种深沉的悲凉。这里的“弦急”是指琴弦紧绷,“悲声发”则是这种紧绷带来的悲壮之音;而“聆我慷慨言”则是诗人想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不平。
整首诗充满了对英雄事业的怀念,对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凉,以及对广阔世界的无限向往。诗中多用对比手法,如烈士与小人、甘心思丧元等,表现出诗人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