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诗

大木生何许,乃在泰山隈。

泰山崖石裂,怒水响如雷。

浸润长膏液,根株日以培。

纵历千百载,霜雪不能摧。

长安天子诏,欲筑九层台。

台上搆宫殿,青云共徘徊。

匠氏走海内,博求栋梁材。

万夫治道路,挥斧重林开。

大器当大用,小器易剪裁。

有如豪侈士,踪迹困尘埃。

适可厚自养,毋为兴叹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古木诗》由元代诗人杨载所作,通过描绘一棵古老的树木生长在泰山之隈的场景,展现了树木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与自然环境的壮丽景象。诗中不仅赞美了树木的顽强生命力,也隐喻了人应当像树木一样,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坚韧不拔,保持自我修养。

首句“大木生何许,乃在泰山隈”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主题,点明了古木生长的位置——泰山之隈,暗示了这棵树的古老与独特。接着,“泰山崖石裂,怒水响如雷”两句,通过泰山的自然景观,进一步渲染了古木生长的环境,泰山的峭壁裂开,怒涛拍岸的声音如同雷鸣,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

“浸润长膏液,根株日以培”描述了古木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汲取水分,滋养根部,不断成长壮大,表现了其生命力的旺盛。而“纵历千百载,霜雪不能摧”则强调了古木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展现出极强的生存意志。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借“长安天子诏,欲筑九层台”引入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天子欲在古木所在的泰山建造高台,象征着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融合。通过“台上搆宫殿,青云共徘徊”描绘了宫殿与天空相接的画面,展现了人类建筑的宏伟与自然景观的壮美。

“匠氏走海内,博求栋梁材”则揭示了为了建造宫殿,工匠们四处搜寻优质木材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而“万夫治道路,挥斧重林开”则描绘了大规模的人力劳动,以及对森林的砍伐,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代价。

最后,“大器当大用,小器易剪裁”表达了对人才使用的观点,认为应将大才用于大事业,小才则适当使用。同时,诗人以“有如豪侈士,踪迹困尘埃”比喻那些追求奢华生活却最终陷入困境的人,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在修养,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带来的负面影响。“适可厚自养,毋为兴叹哀”则是对读者的劝诫,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避免因过度忧虑或感叹而影响自身福祉。

综上所述,《古木诗》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之美的诗歌,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古木坚韧生命力的描绘,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价值、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86)

杨载(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 字:仲弘
  • 籍贯:浦城(今福建浦城县)
  • 生卒年:1271—1323

相关古诗词

题文丞相书梅堂

大厦就倾覆,难以一木支。

惟公抱忠义,挺然出天资。

死既得所处,自顾乃不疑。

恻怆大江南,名与日月垂。

我行见遗墨,再拜堕涕洟。

名堂有深意,亦唯岁寒枝。

可知平昔心,慷慨非一时。

峨峨著栋宇,昭昭示民知。

勿使风雨败,永慰千古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塞上曲

沙塞何窅窅,树短百草长。

大河屈曲流,不复辨四方。

驱车日将夕,黑云隐长冈。

人马俱饥疲,解鞍饮寒塘。

张坐逐平地,击火烧乌羊。

挏酪过醇酎,摇艳盈杯觞。

既醉歌呜呜,顿蹋如惊狂。

月从天外来,耿耿流素光。

悲风动寥廓,拂面吹胡霜。

白雁中夜飞,参差自成行。

一箭落霜羽,挟弓负豪强。

中情无留滞,千载能鹰扬。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偶题

丛生园中草,蔚蔚媚幽姿。

乘时各敷荣,皓色被绿枝。

似有微香发,秋风辄吹之。

入人襟袖中,亦复可怜兹。

诘朝步荒畦,茎叶稍离披。

飘零即已矣,霜露不尔私。

荣悴既有时,小大何异而。

幸爱七尺躯,天道不可诬。

形式: 古风

梦读退之诗颇奇诡已觉记其大旨作此篇

自闻蓬莱山,大林夹长峦。

上生瘿藤萝,下生荆榛菅。

仰不见天日,藏蓄雾雨寒。

仙圣常所处,沮洳亦少乾。

虽云誇凤凰,出入伤羽翰。

哀音起空洞,令人鼻准酸。

我欲诉上帝,为施铁凿钻。

琢落石侧裂,化为千丈磐。

琼楼与玉殿,玲珑相通宽。

日月交户牖,光射青琅玕。

而我从吾师,来游乐且般。

呼吸养元气,华腴生肺肝。

万劫永不死,如循环无端。

窃为仙圣虑,炳然心若丹。

上帝如许我,致此亦何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