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章吕公挽词二首(其二)

燕颔逢荆鄂,于今四十秋。

始闻降鬼国,遄见拔泸州。

庙议颛私意,边围堕诡谋。

弃襄不令守,铁锁靠江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燕颔之人遇上了荆鄂之地,至今已有四十个春秋。
初次听说他平定了鬼国,迅速攻克了泸州。
朝廷的决策出于个人私心,边境的包围被狡猾的计谋打破。
不让他继续守卫襄阳,而是让铁链封锁江面。

注释

燕颔:形容人有智谋,像燕子颔下藏着机谋的样子。
荆鄂:古代地区名,泛指湖北一带。
降鬼国:可能指平定叛乱或异族,这里比喻困难的征服。
遄见:迅速看见,形容行动迅速。
庙议:朝廷的重大决策。
颛私意:专断私心,指决策带有个人偏见。
边围:边境的军事包围。
诡谋:狡诈的计谋。
弃襄:放弃襄阳。
铁锁:象征性的军事封锁,可能指设置水寨或障碍。
江流:长江的水流,代指江防。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国土沦丧的诗句,充满了悲凉与无奈。首先,“燕颔逢荆鄂”中的“燕颔”指的是燕地,即现在的北京一带;“荆鄂”则是古时对今湖北襄阳、南阳一带的称呼。这句话表明诗人曾在这些地方行走,可能是在战争中经历了沧桑巨变。"于今四十秋"则透露出诗人已经年过半百,回望往事,感慨万分。

接着,“始闻降鬼国”中的“鬼国”常用来比喻边远或敌对之地;“遄见拔泸州”则显示了战争的紧迫和急转直下。"庙议颛私意"可能是指统治者在庙堂中商讨国家大事,但这种决策过程充满了个人私欲和迷信色彩,反映出当时政治的混乱与不稳。

"边围堕诡谋"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策略的复杂。"弃襄不令守"中的“襄”应指的是襄阳,这里表明诗人曾经放弃对这个地方的防守,可能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最后,“铁锁靠江流”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中为了阻挡敌人的进攻而采取的极端措施,同时也反映出战争带来的残酷与毁灭。

整体来看,这段诗句通过对战乱、国土变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经历的悲哀。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平章吕公挽词二首(其一)

难兄捐阃寄,无复救襄人。

半纪婴孤垒,中朝扼柄臣。

秦非里奚智,徐为偃王仁。

万事由天命,乾坤历数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归兴

投老深知万事难,骨骸熬暑又煎寒。

暗量已觉穷无敌,退省犹须强自宽。

稚子能吟青玉案,异人初付紫金丹。

先生归去山中好,剩有閒云许细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戊子元日丹阳道中二首(其二)

轧轧箯舆猎晓霜,孤征无复共椒觞。

浮生物物身为累,垂老年年节是常。

稍听村田喧鼓笛,遥怜儿女欠衣裳。

于潜西上王干路,苦忆茅柴白酒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戊子元日丹阳道中二首(其一)

夜卧田家牯犊傍,晨兴籼饭煮葱汤。

阨穷未觉英豪耻,清苦应容寿命长。

客路天晴聊可喜,家园春动自难忘。

已欣旧岁交新岁,却向丹阳忆紫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