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

竹溪之水清且涟,竹溪之竹多如烟。

竹溪主人懒出仕,三十躬耕溪上田。

借问竹溪何所在,西望玉山东近海。

一都门户五千家,十代衣冠三百载。

城中有客过竹溪,尽说王家风景奇。

风景虽奇何足数,主人心事吾能知。

溪南溪北皆春水,岂但楼船往来此。

种竹不种杨柳枝,非畏旁人呼俗子。

古人沧浪歌濯缨,濯缨为怕尘埃生。

主人日日临溪水,要濯此心如镜明。

竹林虽曰主人主,常年亦听都氓取。

扫叶为薪笋疗饥,贫寒开口何曾沮。

君不见七贤六逸风流师,兰亭修褉夸文辞。

烦君从事汤盘刻,更读少陵桃树诗。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高雅的竹溪生活图景。诗人以竹溪为主角,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溪主人的淡泊名利、勤于耕作的生活状态,以及竹溪周围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如“竹溪之水清且涟”、“竹溪之竹多如烟”,不仅描绘了竹溪的自然美景,也暗示了竹溪主人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竹溪主人懒出仕,三十躬耕溪上田”一句,直接点出了竹溪主人的生活选择——远离官场,投身于田园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对世俗功利的淡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推崇。

“城中有客过竹溪,尽说王家风景奇”则从侧面反映了竹溪的名声与独特魅力,引得城中之人慕名而来,赞叹不已。然而,诗人紧接着指出,“风景虽奇何足数,主人心事吾能知”,强调了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世界的纯净与高尚,而非外在的物质或景观。

最后,诗人通过“竹林虽曰主人主,常年亦听都氓取”、“扫叶为薪笋疗饥,贫寒开口何曾沮”等描述,进一步展现了竹溪主人生活的简朴与坚韧,以及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同时,引用“古人沧浪歌濯缨,濯缨为怕尘埃生”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竹溪主人精神境界的赞美,即通过自我净化,保持心灵的纯净与高洁。

整首诗通过对竹溪及其主人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注重精神修养的生活哲学,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的追求。

收录诗词(278)

郑文康(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 字:时乂
  • 号:介庵
  • 籍贯:苏州府昆山
  • 生卒年:1413—1465

相关古诗词

同钝庵诸公吊李侍御墓

乐庵江都人,来作昆山客。

布衣三十余,言行皆道德。

王公双眼如镜明,一见遂识人中英。

即令女弟侍巾栉,不久竟成天下名。

州县屡迁官,台阁荐膺职。

甘心民事恤饥寒,苦口君身论阙失。

一朝谢病解朝簪,托身便筑圆明庵。

自言腊月三十日,散场似与禅和参。

哀哉三百年,荒丘久无主。

猛欲问梅花,梅花寂无语。

呜呼白石烂、沧海枯,先生之名不可磨,先生之名不可磨。

形式: 古风

同钝庵诸公吊李侍御墓

郭外东南隅,行行仅六里。

土地颇高肥,泉流亦甘美。

昔人爱此民风和,王公薤露时来歌。

谁知兴废眼前事,旧坟渐少新坟多。

杨生一乡彦,考盘在空谷。

官田时趁雨中耕,父书夜向灯前读。

乐庵之墓屋东头,人物吾邦第一流。

杨生怀贤悯芜秽,有时岁事来恭修。

斯文在斯人,斯人不可作。

我欲荐梅花,梅花已零落。

呜呼三尺法天下知,先生之封谁敢夷,先生之封谁敢夷。

形式: 古风

寄贺甫里严公宁五帙

严先生,隐者流,胸中五车汗尔牛。

星轺物色卒未遇,布衣将老东南陬。

宅傍天随子,学耻平津侯。

眼空四海百不忧,平生抱负谁与俦。

今年已半百,苍发双明眸。

客星久不犯帝座,寿星忽见弧南头。

山中酒熟香可篘,阿恒沉疴今又瘳。

银篆盘,铁拄杖,纷纷车马来交游,诗成醉饱饮未休。

我有一枝花,赠君为寿筹。

伯玉知非年,买臣富贵秋。

江水东驰无日夜,蟠桃莫信痴儿偷,要将忠孝名长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题张志和恒轩

一壶悬挂阊门市,不学壶公隐名字。

手持百药亲㕮咀,调合君臣并佐使。

三因六气将无同,七表八里诚难工。

诊疗时施七勺力,笑谈坐取十全功。

问君神巧何能尔,家法相传有微旨。

利心不守守恒心,起死回生端在此。

呜呼民病全凭州县治,州县几人识恒字。

烦君磨砺古砭针,针起贪顽作良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