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方道睿所作的《和以敬兄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身份地位的自嘲与谦逊,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恩宠的感激之情。
首联“莫怪旁人笑我愚,知非曾向玉堂居。”开篇即以自嘲之语,表明自己并不在意他人的嘲笑,因为曾经在玉堂(古代官署名)任职,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这里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既展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也暗示了其过去的荣耀。
颔联“恩光夜赐金莲烛,记注晨修石室书。”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受到朝廷的恩宠,夜晚有金莲烛光的照耀,清晨则在石室中勤奋读书。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享受的荣华与勤勉学习的情景,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权力的尊重。
颈联“幸接鸳鸾通禁籞,敢将苜蓿咏盘蔬。”“鸳鸾”指的是朝廷中的高官,“禁籞”则是指皇宫或禁苑。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有幸与朝廷高官交往,并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感到十分荣幸。同时,诗人还以“苜蓿”和“盘蔬”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身处高位,但依然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忘本。
尾联“清朝不草相如檄,僰道巴羌久破除。”“相如檄”典出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原指文采飞扬的奏章。此处诗人自谦,表示自己不会像司马相如那样撰写华丽的奏章,而是更愿意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僰道(今四川宜宾)和巴羌(古代民族)地区的问题,体现了诗人务实的一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顾、对当前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责任的担当,既展现了其个人品格,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些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