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文人王绂在除夕前一日于翰林院斋宿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角,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官场氛围的刻画。
首句“腊尽重城暮雪残”,开篇即点明时节与地点,腊月已过,京城笼罩在残雪之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接着,“词垣斋直坐更阑”一句,点明诗人所在为翰林院,夜晚值宿至更深,透露出文人勤勉不息的精神风貌。
“金莲光灿青绫夜,宝鼎香飘玉署寒”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金莲(可能指宫灯)与青绫交织的夜色,宝鼎之香与玉署(翰林院的别称)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宫廷的奢华与庄严,也暗示了文人的清高与孤寂。
“阿阁喜同威凤宿,明堂遥睹衮龙盘”两句,借用了阿阁(宫殿名)、威凤(高贵的鸟,比喻贤士)、明堂(古代举行大典的地方)和衮龙(帝王的服饰,象征权力与尊贵),表达了诗人与贤士共处的喜悦,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遥望与憧憬。
最后,“此身幸际升平日,三策何须献治安”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庆幸生于太平盛世,认为无需再献策以求国家安定,体现了他对时代和平的珍惜与满足,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明代文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