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宿天竺》由宋代僧人释清顺所作,描绘了夜晚在天竺寺静宿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
首句“昔人不可见,行路多长松”,诗人以“昔人”开篇,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怀念,同时通过“行路多长松”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长松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痕迹,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沉静与超脱。
接着,“空遗炼丹处,井干绿苔封”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静谧与孤独的意境。炼丹处的遗迹与被绿苔覆盖的井干,既是对过去修行生活的回忆,也是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绿苔的生长,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无声地讲述着故事。
“月明还独宿,白云下疏钟”描绘了一幅月光皎洁、云彩轻盈、钟声稀疏的画面。月明之夜,诗人独自宿于寺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宁静与净化。钟声的稀疏,更添了几分禅意,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悠长与生命的短暂。
最后,“夜半桂子落,不知自何峰”以桂花的飘落作为收尾,寓意深刻。桂花的掉落,既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禅宗中的“无常”观念——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一句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整体而言,《宿天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静谧环境中寻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