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孙承恩所作的《古像赞二百零五首》中的第九十九首,原题为“唐德宗”。诗中通过描述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特点,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首句“畴咨惟勤,志意亦锐”描绘了人物的勤奋与坚定的意志,表明他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决心。接着,“斤斤其明,彊倖自遂”则指出他在追求目标时过于执着,甚至有些偏执,这种性格使他能够迅速达成自己的目标。
然而,“忌刻于始,姑息于终”揭示了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开始时苛刻,但到了最后却变得宽容。这反映了人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有时过于严格,有时又显得宽宏大量。
“弊源在兹,多言何庸”总结了上述描述,指出人物性格中的矛盾和不一致可能是其失败或困扰的根源。这里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认为过多的言语可能无助于解决问题,暗示了行动比空谈更为重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性格中矛盾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命运。它提醒人们在面对自己或他人时,应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并从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