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野四首(其一)

旅食无生计,卑栖奈若何。

饭惟供脱粟,衣未补香莎。

户外履常满,床头金不多。

老为文学掾,一似旧恩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四处漂泊没有谋生之路,身处低微又该如何是好。
每日的食物只有糙米充饥,衣服破旧连香莎草都难以修补。
门外鞋子总是堆满,床头的金银却少得可怜。
我老了还是担任文职小吏,就像过去的科举考试一样,仅能勉强糊口。

注释

旅食:流浪生活,四处谋生。
卑栖:地位低下,栖身之处简陋。
若何:怎么办,如何应对。
脱粟:糙米,未经精磨的谷物。
香莎:一种野生植物,用来缝制粗布衣物。
户外履常满:门外鞋子堆积如山。
床头金不多:床边的钱财很少。
文学掾:文职小吏,负责文书工作。
旧恩科:过去的科举考试,比喻过去的仕途机会。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困顿生活、怀念旧恩的诗句。其中“旅食无生计,卑栖奈若何”两句描绘出诗人在外漂泊,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只能暂时栖息,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饭惟供脱粟,衣未补香莎”则具体写出了诗人的贫困生活,每天的饮食仅能勉强度日,连最基本的衣着也无法得到妥善的修补。

“户外履常满,床头金不多”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家庭的贫穷景象,家中的鞋子破旧而无法更换,而床头所剩下的财物也不多。最后两句“老为文学掾,一似旧恩科”则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迈,但依然坚守着自己对于文学的执着之心,这份执着就像是一种旧日恩情的考验。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困顿的描写和对过往美好记忆的追怀,展现了一位文人的忠诚与坚持。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野郊居见寄(其一)

知君标格眼前稀,暂别令人入梦思。

铗有可弹何必叹,书如肯借本非痴。

且看平子归田赋,更和渊明述酒诗。

我劝山中多种漆,收功莫恨十年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和子野郊居见寄(其二)

论心握手到忘形,性癖耽诗各瘦生。

美酒三升差可恋,良田二顷不如耕。

溪晴正熟眠鸥梦,门静那惊吠犬声。

泉石烟霞能自乐,弃予高举得无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子野郊居见寄(其四)

因子洮湖归钓鱼,西湖我亦念吾庐。

途穷但觉知心少,性直由来料事疏。

爱把琴弹招隐操,忍拈笔写绝交书。

人间喜怒须臾事,暮四朝三任众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子野郊居见寄(其三)

归去来兮意趣长,幽居远隔水云乡。

花粘石几吟诗笔,风度溪房煮药香。

把酒有时思太白,下车何日见元方。

云萍暂聚还分散,可是先生铁石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