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名为《梦得“东海潮来月怒明”之句,醒,足成一诗(其一)》。诗中描绘了梦境中的奇景,以“东海潮来月怒明”为引,展开了一幅充满想象与哲思的画面。
首联“昙誓天人度有情,上元旌节过双成”,开篇即以超凡脱俗的意象引入,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情感的世界。昙誓,象征着短暂而珍贵的生命;天人,代表超越世俗的存在;上元,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里借以表达一种神圣或庆典的氛围;旌节,古代官吏出行的仪仗,此处暗喻尊贵与权威;双成,传说中的仙人,常与美好的爱情相伴,此处可能寓指心灵的契合与和谐。
颔联“西池酒罢龙娇语,东海潮来月怒明”,进一步扩展画面,从人间到仙境,从欢聚到自然界的壮丽景象。西池,可能象征着欢乐与宴饮之地;酒罢,意味着欢聚结束;龙娇语,以龙的娇柔之音,增添了一种神秘与优雅的气息;东海潮来,自然界的壮观景象;月怒明,则以月亮的明亮与力量,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氛围。
颈联“梵史竣编增楮寿,花神宣敕赦词精”,转入对精神与生命的探讨。梵史,佛教经典,象征着智慧与教诲;竣编,完成编纂;楮寿,长寿之意,这里可能寓意着精神上的永恒与不朽;花神,掌管花卉生长的神灵,宣敕赦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祝福与宽恕,暗示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尾联“不知半夜归环佩,问是崆峒第几声”,以梦境结束,留下无限遐想。半夜,象征着时间的静谧与深沉;归环佩,可能是梦中人物返回时的轻盈脚步声,暗示着心灵的回归与宁静;崆峒,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此处可能隐喻着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精神世界以及梦想的深刻感悟,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