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再游龙隐岩,追和陶商翁韵

碧洞青崖著雨,红泉白石生寒。朅来十月九湖山。

人笑元郎太漫。绝壑偏宜叠鼓,夕阳休唤归鞍。

兹游未必胜骖鸾。聊作湖南公案。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作品,名为《西江月.再游龙隐岩,追和陶商翁韵》。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游历龙隐岩时的所见所感,并且是以唐代诗人陶渊明、商颂的韵味进行创作的。

首句“碧洞青崖著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碧”字形容山色之绿,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青崖”则是山石之色与天气相映,显得格外坚硬。“著雨”二字,则让人们联想到雨水滴落在岩石上的情景,既增添了动态的美,也烘托出一种湿润而清新的氛围。

“红泉白石生寒”一句中,“红泉”与“白石”的鲜明对比,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泉水与岩石的颜色之美,更通过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传达出一种冷峻而又清冽的意境。

接着,“朅来十月九湖山”一句,诗人提到时令和地点,表明此行是在农历十月,也就是深秋时节,游历于九湖之中的某座山中。这里的“朅来”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感叹,而“九湖山”的具体指代则增加了诗歌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深度。

“人笑元郎太漫”一句,则透露出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互动,可能是在友人的调侃中,诗人自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些过于放纵或不拘小节。

而后,“绝壑偏宜叠鼓,夕阳休唤归鞍”,则是诗人对景色的进一步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这里,“绝壑”指的是深邃的山谷,而“偏宜叠鼓”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击打战鼓似乎特别合适,这不仅是对声音美学的追求,也是对雄伟景象的一种呼应。“夕阳休唤归鞍”,则是在夕阳的余晖下,诗人感到疲惫,不再召唤马匹,而是选择停下来,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最后,“兹游未必胜骖鸾。聊作湖南公案”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此次旅行的评价与总结。这里“兹游”指的是这一次的游历,“未必胜骖鸾”则是说这次的经历可能不如传说中的骖鸾(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凤凰之鸟,象征着美好而难以企及的事物)那么非凡。最后,“聊作湖南公案”,则意味着诗人将此行所感所思,作为一份对未来的记录和留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更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精神状态。

收录诗词(120)

方信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高低庭树晚风吹,脱叶应难恋旧枝。

莫向秋深怨零落,春深还有绿阴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无题

蹇驴昨日雪濛濛,破帽呼舟古渡风。

吟得诗成还未吐,要留此景著胸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至杭都游湖上

春闱试罢且徘徊,十里荷花浑未开。

笑指西湖且归去,閒时应待我重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遇昱岭

直上最高头,无人独少留。

万山皆在下,千里入双眸。

马傍松边立,云从脚底浮。

倚天一长啸,红日满沧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