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借永福寺漆台口占似王城山

心如明镜台,此言出浮屠。

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

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

形式: 古风

翻译

心灵如同明亮的镜子台,这话出自佛门。
后来有人深入研究佛法,认为这个镜子台并不存在。
这镜子台已属多余,更何况世间万物皆具形体。
圆融的佛法超越凡尘,只需轻轻点头就能领悟。
深深感谢城山翁,一句话触动了禅意的锋芒。
看我这世俗之人,与万物融合无间。

注释

明镜台:比喻心灵的清澈和纯净。
浮屠:佛教徒对佛陀或寺庙的称呼。
精义:深奥的佛法道理。
赘:多余、累赘。
形而器:指世间万物有形之物。
圆释:圆融的佛法解释。
禅锋:禅宗的深刻见解。
尘俗人:世俗之人,指未能超脱红尘的人。
溶溶:形容融为一体,和谐共处。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天祥创作的,表达了禅宗中“心如明镜”之理。诗人通过对比一个漆台(即镜子)的清晰与无染,以及它被赋予的佛教意象来探讨心灵的本质和物质世界的关系。

首句“心如明镜台, 此言出浮屠”直接点出了禅学中的重要观念——心灵应当像一面清晰的镜子一般,不被外界所染。"此言出浮屠"则是指这种理念源自佛教经典。

接着“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中“明镜台”的更深层次理解,即到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状态,连这个比喻本身也被抛弃不再需要。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即如果连“明镜台”这样的比喻都显得多余,那么对实物的执着就更是如此。这里的“形而器”指的是一切有形的物质世界。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中“明镜台”的理解和接受,这种理解超越了字面意义,而是达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表示对长者智慧的感激,诗人通过一句话就能领悟并接纳禅学的精髓。

最后,“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则是诗人自省之词,意识到自己仍处于世俗之中,与万事万物紧密相连,但同时也在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这里“与物方溶溶”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佛教禅宗中的理念和现实生活,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心灵解脱的追求。

收录诗词(977)

文天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字:履善
  • 籍贯:浮休道
  • 生卒年:1236.6.6-1283.1.9

相关古诗词

京湖宣阃第九

正当艰难时,岂无济时策。

连樯荆州船,悠悠回赤壁。

形式: 五言绝句

和夷齐西山歌(其一)

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戎有中国兮,人类熄矣。

明王不兴兮,吾谁与归矣。

抱春秋以没世兮,甚矣吾衰矣。

形式: 古风

和夷齐西山歌(其二)

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

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凤不至兮,德之衰矣。

形式: 古风

和谢爱山晚吟韵日晚与客散步因诵夕阳虽好不多时之句谢爱山欣然赋之余亦率然口占以和亦一时之乐也

日落未落天沧凉,悬崖挂壁留馀光。

紫烟翠雾空迷茫,飕飕度壑松风长。

牛背短笛催归忙,飘飘逸兴空悠扬。

襟怀洒落万虑亡,须臾薄暝山色藏。

长歌浩浩相激昂,淡云弄月微昏黄。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