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朱筠所作的《出山》,表达了作者重游名胜的心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首句“曾快重登黟顶客”描绘了诗人再次登上黟顶的喜悦之情,暗示着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过去的怀念。次句“又参末席幔亭孙”则暗指他在文人雅集中重新融入,以幔亭孙自比,表达谦逊和对知识文化的追求。
第三句“偶随九曲萍荄质”运用比喻,将自己比作随波逐流的萍根,暗示了生活的无常和自身的漂泊。第四句“若记千围楠树根”则借楠树根深蒂固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
“游意凌云前后海”进一步展现诗人志向高远,眼界开阔,视界超越了眼前的山水,涵盖了天地之间。而“客躯换骨十三门”则寓言自己在知识和精神上的脱胎换骨,经历了重重磨砺。
尾联“人生脱屣谈何易,归去收身且蛰存”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认为人生如脱屣(轻视世俗)般容易,但真正回归内心,保持宁静却是不易。他选择蛰居,等待时机,体现了淡泊名利的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朱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