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释函可远离尘嚣,隐居于长干里的生活状态。首句“托迹长干里,能无车马喧”便点明了他远离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选择。接下来,“世人来问法,远戍独怀恩”则透露出释函可虽身处静谧之地,却心系众生,乐于传道解惑,给予他人关怀与恩惠。
“定有花侵案,应知月到门”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花朵似乎有意无意地靠近书桌,月亮也似乎特意来到门前,这些细节都充满了诗意,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悟。
最后,“菊英已堪把,日夕对谁飧”以菊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友情的渴望。菊花在秋天盛开,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而“日夕对谁飧”则暗示了诗人希望有人共享这份宁静与美好,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心灵交流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释函可作为僧人的独特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间情感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