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夏孙桐在清末近现代初时期所作,名为《馆选后乞假出都为乞粜之计慨然有作》。诗人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京城,前往乡间卖粮的无奈与感慨。
首句“直为饥驱耳”,直接点明了诗人离开的原因——为了填饱肚子。这种直白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生活境遇,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辛酸。接着,“谁云衣锦行”一句,反问中带有一种讽刺,似乎在说,人们常说的衣锦还乡,在我这里却变成了不得已的现实,充满了苦涩和讽刺。
“微名华发笑,孤露远游轻”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形象和心境。微名之人,华发已生,独自一人踏上旅途,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为之唏嘘。这里的“孤露远游轻”,既是对旅途孤独的描述,也是对生活艰辛的一种自我调侃,透露出一种超脱和豁达。
“独客亲僮仆,全家仗友生”则展示了诗人与周围人的关系。在旅途中,他依赖于僮仆的帮助,同时也依靠朋友的支持。这种依赖与互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反映了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的普遍人性。
最后,“青门风雪路,挥手若为情”将场景推向了高潮。青门,古代长安城东门,此处借指京城。风雪路,象征着艰难的旅程。诗人站在风雪之中,挥手告别,既有离别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这一幕,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时代背景下的缩影,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希望,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思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