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山门的独特与神秘。诗人沈寿民以细腻的笔触,将山门置于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首句“是门何代辟”,提出疑问,引人遐想这座山门自古以来的存在,仿佛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接下来,“巨手骇神工”一句,赞美了建造山门的手艺之高超,仿佛是神灵亲自所为,令人惊叹。
“壁挂鸿蒙色,人疑石室中”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山门的神秘氛围。墙壁上似乎挂着鸿蒙初开时的颜色,让人误以为置身于古老的石室之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深邃。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山门的外观之美,更赋予了它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羲论曾未入,谢屐竟谁同”则表达了对山门独特之处的赞叹。羲论,可能指的是古代关于自然或宇宙的理论,这里暗示山门的存在与理解它的意义,可能超出了传统知识的范畴。谢屐,指古代文人登山时穿的木屐,此处可能象征着寻求精神寄托或探索未知的旅者。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山门对于寻求真理和探索者的重要性。
最后,“不见瞿硎客,千年独树红”以瞿硎客作为典故,瞿硎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这里的“不见瞿硎客”可能意味着山门的神秘与独特,使得即使是寻求仙道的瞿硎客也无法轻易找到或理解。而“千年独树红”则以千年不衰的红树作为比喻,象征山门虽历经千年,但其独特的魅力依然如初,如同那永不褪色的红树,给人以永恒的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外在的美,更深入探讨了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对探索者的意义,充满了哲思与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