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翻译

支公已经寂灭,他的身影留在山上的古塔。
又有真正的僧人到来,来到道场,拯救众生的苦难。
他接受并传承深奥佛法,居住在洁净的土地上。
身心都能自我观察,对一切色相不再执着。
繁茂的松树映照着月光,漫漫的云雾靠近门户。
山岭之外闪电照亮,夜里前山下起了雨。
点燃灯火看见归巢的鸽子,听到报时的钟鼓声。
清晨雨过天晴,南窗洞开,秋天的花朵洗净了天空。
我渴望离开世俗,向你们两位致敬。

注释

寂灭:指僧人的去世或修行的最高境界。
影塔:僧人的遗像或纪念塔。
真僧:指修行有成、德行高尚的僧人。
道场:僧人修行的地方。
微妙法:深奥微妙的佛法。
清净土:佛教中指修行者的内心世界,纯净无染。
身心:指人的身体和精神。
色相:佛教中的名词,指万物的外在形态。
漠漠:形容云雾浓厚。
然灯:点燃灯火。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曙的作品,名为《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诗中通过描绘僧人的修行生活,以及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以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首句“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表明支娄山上的古塔已经静默无声,传达了一种历史悠久、人去楼空的情感。接着,“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写出了新的僧侣到来,他们在道场中修行,以拯救世间的痛苦。

诗中的“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表达了对佛家微妙教义的传承,以及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平和。紧接着,“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则是说修行者能够自我反观,不再被世间的五彩缤纷所迷惑。

接下来的“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描绘了一幅僧侣生活的情景:松林在月光下的宁静,以及云雾环绕居所的恬淡。随后的“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则是对自然界突发奇想的描写。

诗人通过“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表现了僧侣在寂静中修行的场景,以及他们对于佛法传承的敬意。最后,“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则是对清晨日出、天气晴朗的一种美好描绘,而“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表达了诗人想要超脱凡尘,感激僧侣的教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佛法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哲学思想。

收录诗词(16)

崔曙(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署,唐朝状元、诗人。自幼失去双亲,可谓备尝人世艰难困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作《奉试明堂火珠》诗。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县县尉。可惜,第二年,就病故了。死后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为“曙后一星孤”是谶语

  • 籍贯: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
  • 生卒年:?—739年

相关古诗词

颍阳东溪怀古

灵溪氛雾歇,皎镜清心颜。

空色不映水,秋声多在山。

世人久疏旷,万物皆自闲。

白鹭寒更浴,孤云晴未还。

昔时让王者,此地闭玄关。

无以蹑高步,凄凉岑壑间。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嵩山寻冯鍊师不遇

青溪访道凌烟曙,王子仙成已飞去。

更值空山雷雨时,云林薄暮归何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语]韵

夜台一闭无时尽,逝水东流何处还?

田家收已尽,苍苍只白茅。

形式:

览皮先辈盛制因作十韵以寄用伸款仰

河岳挺灵异,星辰精气殊。

在人为英杰,与国作祯符。

襄阳得奇士,俊迈真龙驹。

勇果鲁仲由,文赋蜀相如。

浑浩江海广,葩华桃李敷。

小言入无间,大言塞空虚。

几人游赤水,夫子得玄珠。

鬼神争奥秘,天地惜洪炉。

既有曾参行,仍兼君子儒。

吾知上帝意,将使居黄枢。

好保千金体,须为万姓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