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吴与弼所作,名为《重庵歌为陈子宪题》。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借问仁者何乐山”,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暗示了仁者追求的崇高境界。接着,“巍峨屹立天地间”描绘了山的雄伟形象,象征着仁者的坚定与高洁。接下来的“以木巽火是曰鼎,君子正位以凝命”两句,运用了“鼎”的象征意义,表示君子应坚守正道,凝聚生命的力量,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
“浮生岁月疾于飞”一句,表达了对短暂人生的感慨,比喻时间如飞箭般迅速流逝。紧接着,“庵中心事其奚为”则转向对庵中修行者内心的探讨,提出修行的目的和意义。最后,“去斯二者将安归,萧萧华发映黄眉”两句,通过描述修行者年老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思考,以及对智慧与德行的追求。
后半部分“不远百里求新诗,咏歌付与孙与儿,奕叶仰止庵之楣”则展示了诗人创作诗歌的初衷,旨在传承智慧与道德,教育后代子孙,使他们能够仰望并追随庵中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及道德修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