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洪朋所作,名为《戏汪汲》。诗中描绘了一位名叫汪汲的少年形象,其身材虽小,但胆量极大,读书时气势如虹,仿佛能吞下渤海和大海。汪汲的书法与文辞如同银钩玉唾般流畅,笔下生风,充满豪情。
诗中提到汪汲曾两次路过重湖,第一次时他似乎想要高声鸣叫,第二次则在南浦显得有些疲惫,翅膀似乎被折断了。这可能象征着汪汲经历了一些挫折或困难。然而,在窗前的轻声细语中,他提醒人们注意即将到来的寒冷秋天,而山谷中的声音仿佛也因他的存在而变得空寂,万物仿佛都沉浸在一种宁静之中。
最后,诗中以“可怜脱身疟疠馀,槁项黄馘一何惫”表达了对汪汲的同情,尽管他从疾病中恢复,但身体却显得枯瘦憔悴。接着,诗人以“石脆山中足条草,谁能折来已君疥”作为结尾,暗示即使在艰难困苦中,汪汲依然坚韧不拔,如同山中之石,即便被折断,也无法完全摧毁其内在的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汪汲坚韧不屈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流露出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