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百姓吟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形式: 古风

翻译

贫苦百姓没有炉火而烘热地面睡觉,夜半冻得无法睡,只能站着挨冻,苦楚呼号不已。
似箭的寒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带着呼啸风声像棘针一样刺入肌骨。
到了凌晨霜气袭来,冲破四壁而入,那冷酷的苦痛无处可避。
富贵人家夜宴时鸣钟奏乐,烹烧食物的香气到天亮时还氤氲不散。
受冻者愿化作扑灯蛾,宁愿被烧死也要冲向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可惜富贵人家的灯烛也被纱罗所阻挡,千万次飞越也无法挨近。
飞蛾终于倒头落地而死,死后还有被跳舞嬉戏的富贵者所践踏。
那些嬉闹践踏飞蛾的人是谁呢?凡是正直的人听了以后,都会为此悲愤郁积。

注释

炙地:烧地。
穷苦百姓或者除外旅行者,无炕,寒夜多燃火烘地后乃眠,以得温暖。
号:叫;哭。
冷箭、棘针:都是喻指刺骨的寒风。
棘:有刺草木的通称。
骚骚:风声。
一本作骚劳,疑非是。
霜吹:从破壁吹进来的冷风。
高堂:高大的堂屋,指富贵人家。
捶钟饮:古代富贵人家饮宴时要鸣钟奏乐。
华膏:指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仙罗:指罗幔。
遭:遍。
这里借飞蛾比喻寒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况。
到头:倒头。
此“到”字即“倒”字,见《说文通训定声》。
为:被。
游遨:指整天吃喝游乐的富贵者。
君子:指正直的人们。
郁陶:这里指悲愤郁积的意思。
为:为此。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严冬之夜,民众受寒之苦的图景。"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表明人们因缺乏取暖之物,只能在寒冷中入睡,甚至半夜还要起来活动以驱逐寒意。这两句生动展现了古人冬日生活的艰辛。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则形象地描绘了寒风如同射来的箭一般,穿透衣服,刺骨入心,让人感到无处遁藏。"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更进一步强调了寒冷的侵袭力度,使得人们连屋内都无法获得温暖。

接下来的"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则是对比,富贵之家能够享受温暖与美酒,而贫苦百姓只能听闻而已,这种对比更突显了社会的不平等。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表达了一种悲凉的愿望,即便是短暂的火光,也宁愿以牺牲生命去换取一瞬间的温暖。"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则是对那无法触及的温暖做出的一种无奈与渴望。

最后,"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表现了在极端寒冷中,连生命都可能因此而逝去,而那些能够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人,又是何等身分。这一段落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寒冷对百姓生活的严酷影响,同时也寄寓着诗人对于贫富差距的批判态度及对生命尊严的关怀。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寒江吟

冬至日光白,始知阴气凝。

寒江波浪冻,千里无平冰。

飞鸟绝高羽,行人皆晏兴。

荻洲素浩渺,埼岸澌碐磳。

烟舟忽自阻,风帆不相乘。

何况异形体,信任为股肱。

涉江莫涉凌,得意须得朋。

结交非贤良,谁免生爱憎。

冻水有再浪,失飞有载腾。

一言纵丑词,万响无善应。

取鉴谅不远,江水千万层。

何当春风吹,利涉吾道弘。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寒溪(其一)

霜洗水色尽,寒溪见纤鳞。

幸临虚空镜,照此残悴身。

潜滑不自隐,露底莹更新。

豁如君子怀,曾是危陷人。

始明浅俗心,夜结朝已津。

净漱一掬碧,远消千虑尘。

始知泥步泉,莫与山源邻。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寒溪(其二)

洛阳岸边道,孟氏庄前溪。

舟行素冰折,声作青瑶嘶。

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明明宝镜中,物物天照齐。

仄步下危曲,攀枯闻孀啼。

霜芬稍消歇,凝景微茫齐。

痴坐直视听,戆行失踪蹊。

岸童斸棘劳,语言多悲悽。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寒溪(其三)

晓饮一杯酒,踏雪过清溪。

波澜冻为刀,剸割凫与鹥。

宿羽皆剪弃,血声沉沙泥。

独立欲何语,默念心酸嘶。

冻血莫作春,作春生不齐。

冻血莫作花,作花发孀啼。

幽幽棘针村,冻死难耕犁。

形式: 古风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