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襄阃宴新除史制卿乐语口号

一从棋折佐筹帷,凛凛威名塞汉知。

大范老今归去矣,小申公为易新之。

檀溪春草轻车熟,苕霅秋莼短艇宜。

千载岘山磨不朽,重添羊杜两丰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自从那场棋局后,他的威望如棋子般决定战局,汉朝人都知道他的赫赫声名。
如今大范老已经离去,小申公接替他,带来新的变革。
春天的檀溪边,他驾着轻车,熟悉这片风景;秋天苕霅江上,乘着小艇,品尝秋莼,多么适宜。
千百年来,岘山的风霜也无法磨灭他的英名,新的丰碑又将增添,纪念他和羊杜两位伟人。

注释

棋折佐筹:比喻凭借智谋决定战局。
凛凛威名:威严显赫的名声。
大范老:指某位有威望的老者。
小申公:接替大范老的新领导者。
檀溪春草:地名,代指优美的自然环境。
苕霅秋莼:另一地名,与前句呼应,同样描绘宜人的景色。
岘山:历史名山,象征着不朽的名声。
羊杜:可能指代其他两位有影响力的人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告老还乡的场景,颇有归隐田园之意。开篇“一从棋折佐筹帷”通过下棋的情境,既映射出主人公曾经在仕途上的威名,也暗示了他如今对权力的淡然。"凛凛威名塞汉知"则是说他的名声远播,连边塞之地的人都知道。

接着“大范老今归去矣,小申公为易新之”表明大官(大范老)如今返回故乡,而小官(小申公)则在代替他进行新的任职。这两句流露出一种权力交接的轮回感,亦隐含着对功名利禄淡然处之的态度。

"檀溪春草轻车熟,苕霅秋莼短艇宜"写的是归乡途中的景象。春天的檀溪草盛,车轮在柔软的草地上行驶自如;到了秋季,苕花盛开,小船在水面上航行得心应手。这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色之美,也反映出主人公对归乡生活的期待和享受。

"千载岘山磨不朽,重添羊杜两丰碑"中,“岘山”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这里的“磨不朽”意味着岁月的流逝并未消磨掉这座山的坚固和历史的印记。而“重添羊杜两丰碑”则表明对历史遗迹的再次肯定和赞颂,可能是指某种纪念或铭刻。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印记的尊重,表现了一种超脱功名、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出郊劭农口占

小约宾僚集,相招老父耕。

寺依青带住,人在翠帷行。

叠嶂堆春色,微云护午晴。

时康田里乐,归骑踏花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右司周炳仲亦用韵并和以谢之

谁将拙句彻名流,勾引春风入笔头。

廊庙喜登端士用,田园盍为故人谋。

曾芳草外思淮事,应海棠边念蜀游。

细雨挑灯成朗诵,剧谈如共峡江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宁寿寺劭农登慈氏阁和李诚之柱间韵

持酒殷勤问尔农,忧时同此愿年丰。

仓箱欲致崇墉积,耒耜宜加旷土功。

水北有田均夜雨,岭南无地不春风。

吾皇德化形扶杖,亲见儿嬉七十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宁国道间即事

枫染酏颜菊亦酣,霜天风味饱相谙。

马蹄去去江之北,雁影来来塞以南。

云外数峰轻抹翠,雨馀一水碎挼蓝。

肩舆催问谁家宿,落日西山已半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