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诗(其三)

满院匀开似赤城,帝乡齐点上元灯。

感伤纶阁多情客,珍重维扬好事僧。

酌处酒杯深蘸甲,折来花朵细含棱。

老郎为郡辜朝寄,除却吟诗百不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满院的灯火均匀如赤城,京城同庆元宵节的灯笼。
感伤的是多情的官员们在内阁,珍视着扬州的好心僧侣们。
他们举杯对月,酒杯深深浸润着酒杯口,折来的花朵细致地包在花瓣边缘。
我这个老官员辜负了朝廷的期望,除了写诗,其他百事不擅长。

注释

满院:整个庭院。
匀开:均匀分布。
似:像。
赤城:比喻灯火通明的城市。
帝乡:京城。
齐点:一同点亮。
上元灯:元宵节的灯笼。
感伤:感慨。
纶阁:官署,这里指内阁。
多情客:多愁善感的官员。
珍重:重视,珍爱。
维扬:古代扬州的别称。
好事僧:行为端正的僧侣。
酌处:斟酌饮酒。
深蘸甲:酒杯深深浸入杯口。
花朵:指酒杯中的酒。
细含棱:细致地包在花瓣边缘。
老郎:老臣。
为郡:担任郡守。
辜:辜负。
朝寄:朝廷的期望。
百不能:什么事都做不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芍药诗》之三,通过对节令活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满院匀开似赤城,帝乡齐点上元灯。"

这一联写的是初春时节,芍药花竞相开放,其盛况如同传说中的美丽之地赤城。而“帝乡”指代京都洛阳,这里提到的“上元灯”,即是元宵节(元夜)的灯会活动,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怀旧情绪。

"感伤纶阁多情客,珍重维扬好事僧。"

这里,“感伤”表达了一种哀愁的情感,而“纶阁多情客”则是指那些对美景、美事都能产生深切感受的游子。而“珍重维扬好事僧”,则是在赞颂那些能够珍惜和传承美好事物的高僧,显示出诗人对于文化传承者的尊敬。

"酌处酒杯深蘸甲,折来花朵细含棱。"

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在品酒时,对酒杯中倒映出的花影产生了感慨。而“折来花朵细含棱”则是在描绘摘下花朵后所蕴含的美好,这里的“细含棱”暗示着时间流逝和生命脆弱。

"老郎为郡辜朝寄,除却吟诗百不能。"

最后一联中,“老郎”自指诗人自己,而“为郡辜朝寄”则是在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不舍。而“除却吟诗百不能”则是说除了吟咏诗词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无法表达内心的无限感慨。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芍药诗(其一)

牡丹落尽正凄凉,红药开时醉一场。

羽客暗传尸解术,仙家重爇返魂香。

蜂寻檀口论前事,露湿红英试晓妆。

曾忝掖垣真旧物,多情应认紫微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芍药诗(其二)

东君著意占残春,得得迟开亦有因。

曾与掖垣留故事,又来淮海伴词臣。

日烧红艳排千朵,风递清香满四邻。

更爱枝头弄金缕,异时相对掌丝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迂儒

自笑是迂儒,诚宜与世疏。

左迁犹上疏,薄俸亦抄书。

漠漠花侵眼,萧萧发映梳。

唯当早休去,幽处卜吾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过鸿沟

侯公缓颊太公归,项籍何曾会战机。

只见鸿沟分两处,不知垓下有重围。

危桥带雨无人过,败叶随风傍马飞。

半日垂鞭念前事,露莎霜树映斜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