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经过天长寺时所见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首联“山立起平案,松偃卧枕冈”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比作平案,松树则像是在枕着山冈休息,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接着,“尚怜桃靥小,已见麦头昂”两句,通过对比桃树和麦苗的成长状态,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暗示时间的流逝。
“检事关兵气,逃禅入醉乡”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忧虑与逃避。他担心战争带来的阴霾影响社会安宁,因此选择遁入佛门或借酒浇愁,寻求心灵的慰藉。最后,“平生江海兴,一棹付慈航”则是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希望像舟行于江海一样,随波逐流,最终找到心灵的归宿。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个人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精神解脱的渴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