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煤山树》由清代诗人李琬所作,通过对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忠臣遭难的历史事件进行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深刻感慨。
诗中首先提到明朝末年宦官势力崛起,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却并未真正实现其权力的至高无上。接着,诗人指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忠贞之士寥寥无几,而那些所谓的“子鹅片肉”之人,即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的人,却能大行其道。
“巀嶍煤山树千枝,君缢南枝臣缢北。”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煤山上的树木,象征着朝廷内部的对立与冲突,君臣之间如同树的南北枝条,各自走向绝路。接下来,“兜鍪短袖入宫里,乱臣贼子皆朱履。” 描述了那些身着军装或短衣的乱臣贼子,纷纷进入皇宫,成为权力的掌控者。
“九龙床坐舆台躯,皇极殿上曾区区。” 这里使用了九龙床、舆台躯、皇极殿等宫廷元素,强调了皇帝的尊贵地位,同时也暗示了皇帝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力感。“天兵一起还西走,金珠壑葬烟花薮。” 描述了起义军的兴起,以及明朝政权的崩溃,大量的金银财宝被埋藏在荒野之中,象征着繁华的消逝和权力的终结。
最后,“一年两度兴亡悲,回头宁见煤山碑。” 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一年之内经历了两次政权更迭,令人悲痛。诗人似乎在问,是否还能在煤山之上见到记载这段历史的碑文,暗含了对历史记忆的思考和对未来的疑问。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明清交替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命运,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