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华应天院行香归过洛川

印节传呼洛北还,府庭无讼不妨闲。

度桥寒色侵春服,按辔晴光露晓山。

香穗徘徊凝广殿,花篮繁会满通阛。

自知白雪高难和,忍愧谁能寄我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印节使节从洛阳返回,府衙清闲没有诉讼案件。
过桥时寒气侵袭着春衣,晴光照亮了早晨的山峦。
香气在广阔的宫殿中回荡,花篮中的花朵聚集在热闹的街市。
深知自己的才华出众难以迎合他人,怎忍心羞愧,无人能理解我的颜面。

注释

印节:朝廷使者持有的符节。
传呼:传达命令或信息。
洛北:洛阳北部。
府庭:官署庭院。
无讼:没有诉讼案件。
不妨闲:不妨碍清闲。
度桥:过桥。
寒色:寒冷的气息。
春服:春季的衣服。
按辔:手握马缰缓行。
晴光:晴朗的阳光。
露晓山:露出早晨的山峰。
香穗:香气缭绕的稻谷。
凝:凝聚。
广殿:广阔的宫殿。
花篮:装满鲜花的篮子。
通阛:繁华的街道。
自知:深知。
白雪:比喻高洁的才华。
高难和:难以迎合他人。
忍愧:忍受羞愧。
谁能:谁能。
寄我颜:理解我的处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春日游历的景象。开篇“印节传呼洛北还”表明诗人即将返回洛阳,可能是由于公务或私事而不得不离开。这一行字轻巧自然,透露出一种归心似箭的情愫。

接着“府庭无讼不妨闲”则表现了诗人希望回到家乡后能够享受清净的生活,无需纷争烦扰。这里的“府庭”指的是官署或家庭,而“无讼”则是对内心所向往的平静状态。

第三、四句“度桥寒色侵春服,按辔晴光露晓山”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一座桥上,感受着春日的凉意穿透衣物,同时也享受着清晨阳光照耀下的山峦。这里通过对比冷暖、明暗的对立美,将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相连。

“香穗徘徊凝广殿,花篮繁会满通阛”则转向了一个更为热闹和欢快的场面,诗人在广阔的宫殿前徘徊,沉醉于香花之中。这里的“香穗”、“花篮”、“通阛”都充满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两句“自知白雪高难和,忍愧谁能寄我颜”则流露出诗人的自嘲与矛盾。诗人以“白雪”比喻自己难以达到的高洁品格,同时又对自己的容颜感到惭愧,觉得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与生活态度。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一种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华招潞公暑饮

朱门近在府园东,杖屦过从跬步中。

避暑连翩投辖宴,析酲萧洒满襟风。

闲来高韵浑如鹤,醉里朱颜却变童。

剪烛添香欢未极,但惊铜漏太匆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子骏约游一二园亭看花遇雨而止

行乐及佳时,官闲无所羁。

只知花正发,不共雨为期。

浅草碧无际,浓云冷四垂。

陪游兴未尽,安得不相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和子骏洛中书事

西都自古繁华地,冠盖优游萃五方。

比户清风人种竹,满川浓绿土宜桑。

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

况有耆英诗酒乐,问君何处不如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子骏新荷

懒不窥园久,元非效仲舒。

新荷满沼密,蓝舁出门疏。

借问含烟晚,能胜裛露初。

愧无鱼戏句,弄翰白纷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