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岩

光非照境境非存,恁么曾来二十年。

话到乖崖峭壁处,令人特地忆南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以“月岩”为题,通过独特的比喻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深刻的理解。

“光非照境境非存”,开篇即以“光”与“境”的关系设喻,暗示了事物的存在与感知之间的微妙联系。这里的“光”可以理解为自然界或心灵中的某种启示或光芒,“境”则代表了被照亮的对象或内心的世界。诗句表达的是,光的存在并不依赖于它是否照亮了某个境地,境地本身也不因光的存在而存在。这种观点强调了主观感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事物独立存在的本质。

“恁么曾来二十年”,接着诗人回顾了自己对这一哲理的思考与实践长达二十年之久。这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自己持续探索和领悟这一真理过程的肯定。二十年的历程,象征着长时间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强调了理解这一深刻道理需要时间和努力。

“话到乖崖峭壁处,令人特地忆南泉”,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到在讨论或思考问题时,往往会遇到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或困难(“乖崖峭壁”),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对更深层次智慧的追求。这里“南泉”可能是指禅宗中的一位高僧,诗人通过提及南泉,暗示了在面对难题时,寻求智慧和启示的重要性。这两句诗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而是要勇于探索,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登山者克服峭壁后能欣赏到美景一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月岩”这一意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表达了对事物本质、自我认知以及智慧追求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247)

释广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示头陀过灵隐

头颅如雪困风波,未到灵山未倒戈。

百万人中笑花眼,元来犹有此头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赠书华严

南询曾不涉途程,写尽山云海月情。

放笔看来亲到处,一场特地又愁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上履斋吴丞相(其一)

合从龙首便黄扉,尽谓登庸十载迟。

自是袖中霖雨手,肯令勋业颂皋夔。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上履斋吴丞相(其二)

一新更化改弦初,人语驩声蔼道途。

僧自深禅湖上寺,不知身世在唐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