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佛子身归乐国遥,至人神会碧天寥。
劫灰沈尽还生妄,但向平沙看海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杂诗四首(其二)》。诗中以佛教和道教的意象描绘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佛子身归乐国遥",形象地表达了佛家修行者追求极乐世界的理想,暗示了诗人对精神解脱的向往。"至人神会碧天寥",则描绘了一个清静无尘、空灵广阔的天空,象征着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宇宙合一的境地。
"劫灰沈尽还生妄",这里的"劫灰"通常指世间万物经历轮回后的残余,"沈尽"意味着消亡,而"生妄"则揭示了即使在消亡之后仍有执着和幻象的存在。诗人借此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执着的深刻哲理。最后,"但向平沙看海潮",以大海的潮起潮落象征世事的变迁,提醒人们应如观海潮般看待人生的起伏,保持淡然和超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丰富,借佛道之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和对超脱境界的追求。
不详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扁舟江上未归身,明月清风作四邻。
观化悟来俱是妄,渐疏人事与天亲。
龙眠不似虎头痴,笔妙天机可并时。
苏仙漱墨作苍石,应解种花开此诗。
松寒风雨石骨瘦,法窟寂寥僧定时。
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
渺然今日望人材,每见紫芝眉宇开。
又触惠文江海去,快帆谁与挽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