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遵道墨竹歌

墨竹昉自何人始,辋川石刻今余几。

后来萧悦稍出群,香山侍郎独称美。

洋州太守善写真,长帽先生差可儗。

江南谩作金错刀,枝叶离奇何足齿。

北方作者夸澹游,房山继之妙莫比。

湖州公子最擅名,同时亦数蓟丘李。

蓟丘有子能传家,笔势翩翩此其是。

一竿玉立无因依,风露淋漓犹满纸。

想当涂洒发幽兴,静对山僧北窗里。

江湖无人老成尽,百艺荒凉今已矣。

展图三叹墨君堂,秋声满座悲风起。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题遵道墨竹歌》由元末明初诗人张羽所作,通过对墨竹艺术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开篇“墨竹昉自何人始”,以问句引出对墨竹艺术起源的思考,随后列举了历史上的几位著名墨竹画家,如萧悦、白居易、柳宗元、金农、李衎等,通过对比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墨竹风格,凸显了墨竹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接着,诗人赞扬了洋州太守、房山、湖州公子以及蓟丘李氏家族在墨竹艺术上的贡献,特别是对蓟丘李氏子的特别推崇,强调其笔法的灵动与自然之美。诗人以“一竿玉立无因依”形容墨竹的独立与高洁,进一步深化了墨竹作为文人精神象征的主题。

最后,诗人感慨于墨竹艺术的传承与衰落,表达了对传统艺术逐渐消失的忧虑。通过“江湖无人老成尽,百艺荒凉今已矣”的描述,反映了时代变迁对艺术传承的影响。结尾“展图三叹墨君堂,秋声满座悲风起”,不仅是对墨竹画作的赞叹,也是对艺术生命力的深沉反思,充满了对传统艺术的深情缅怀和对未来的忧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对墨竹艺术的颂歌,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与艺术传承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512)

张羽(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梅花初月楼歌

吾闻仙人好楼居,乃在阆风之圃玄洲之墟。

云窗雾阁千仞表,青天十二金芙蕖。

风舟不可以径度,安能跨海骑鲸鱼。

新安先生列仙儒,卜居半生茅未诛。

晓携青鹿向烟雾,一径初入千萦纡。

桃源忽向眼中见,风物但是秦人余。

五丁何年斧凿枢,洞户夹立宁平舒。

纷纷过客不敢有,山君守护烦呵嘘。

先生结楼万木杪,迥如丽谯雄且孤。

连峰忽断西南隅,开楼见月蛾眉初。

梅花千树雪,不如飞觞醉月弄花影,炯然身堕白玉壶。

侍郎结发读父书,十年闭楼山不看,一朝征起青云衢,佩玉日向君门趍。

楼前梅花自开落,楼头明月还盈虚。

南窗孤烛照归梦,觉来枕席非吾庐。

且当致身佐唐虞,夔龙岂容混樵渔。

长干美酒熟可沽,梅花如雪覆绿芜。

神州月色天下殊,何用区区怀故都。

花间卧月红?毹,人生花月何处无。

形式: 古风

题陈升画马

开元之中马独盛,秦汉以来难及之。

岂惟监牧效才艺,画史往往称神奇。

拳毛玉花最难写,祗许曾羁名当时。

亦有弟子沙苑丞,不解骨法空毛皮。

近代吴兴赵公子,雍也其子名相驰。

后来陈升号入宝,升今已老继者谁。

青桐飒飒凉风吹,奚官朝出试马时。

前者回顾后者随,精神不动鬃毛垂。

唐家四十三万匹,如此骏骨亦恐稀。

呜呼世间驽骀方满地,安得睹此真龙姿。

形式: 古风

题徐士元所画□面

营丘老山百世师,后来学者有郭熙。

寒林平远世岂有,往往赝本传其疑。

吴兴徐卿好心手,貌得郭熙定真否。

二三野人长松下,茅屋正对青山口。

前者回顾后者恭,抱琴伛偻随孤童。

世间岂复有此辈,定是栗里柴桑翁。

请君更试虎头笔,为写我象参其中。

形式: 古风

题幼文为费景祥写古萧山寺图

山人手持酒一卮,长跪向我求新诗。

自言此□君所识,乃是河南使君之所为。

□厓怒瀑形绝奇,天门阁道相因依。

中有台殿横天梯,金绳碧瓦光参差。

使君当年作此时,祗是昂藏一布衣。

豪雄意气今已□,图画应知得者稀。

右丞辋川不易得,此公名位岂卑微。

请语世上悠悠者,人生贫贱安可欺,人生贫贱安可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