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仙气与历史沧桑感的画面。首句“当年野服谩朝天”,以“野服”对比“朝天”,暗示诗人对传统官场生活的不屑,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姿态。接着,“不羡稽山贺老船”,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世界相呼应。
“翠蜃夜蟠金井月,采鸾朝下玉炉烟”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将夜晚的景象描绘得如梦如幻。翠色的蜃(海市蜃楼)在月光下盘旋,仿佛仙境一般;而清晨时分,鸾鸟(传说中的神鸟)从玉炉中飞出,烟雾缭绕,更添了几分神秘与高雅。
“俄闻劫烧嗟灰墨,还见宫城庆醴泉”则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变迁。诗人听到劫难的消息,感叹世事无常,但随后又看到了宫城庆祝醴泉(传说中的甘露)降临的场景,寓意着在灾难之后总有希望与新生。
最后,“莫道仙人无白发,步虚声里又年年”表达了对仙人的敬仰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即便仙人也有白发,但在步虚(道士修炼时唱的经文)的声音中,时间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历史、人生以及理想境界的深刻感悟,既有对现实的反思,又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充满了浓厚的道家哲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