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遂州

华省名郎意若西,相如桥柱旧曾题。

已将符节为邦守,不畏关山入马蹄。

千里过秦看素浐,三年还蜀度青泥。

里门锦绶何为乐,外奉严君内阿㜷。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京城才子心意如西行,曾在相如桥柱上题诗。
已经手持符节守护国家,不惧艰难险阻跨马前行。
长途跋涉过秦国境去看那清澈的浐水,三年后返回蜀地穿越青泥岭。
家乡门前挂着锦绶有何乐趣,对外侍奉严厉的君主,对内则温顺体贴。

注释

华省:指京城。
名郎:有名望的郎官。
若西:如同向西行进,比喻志向远大。
相如桥柱:指汉代司马相如曾题诗的桥柱,象征文化传承。
符节:古代官员出行的凭证。
邦守:国家守护者。
关山:险峻的山川,这里指旅途中的困难。
马蹄:骑马前行。
素浐:清澈的浐水,可能指秦地的河流。
青泥:青泥岭,古代蜀道上的险峻之地。
里门:家乡之门。
锦绶:华丽的绶带,象征地位和荣耀。
严君:严厉的君主。
阿㜷:形容女子温柔体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送张遂州》,表达了对友人张遂州出守边疆的赞赏与祝愿。首句“华省名郎意若西”,以“华省”形容朝廷显要,称张遂州为“名郎”,显示出对其才情的认可和期待。次句“相如桥柱旧曾题”,借司马相如的典故,暗示张遂州将如同柱石般稳固,表现出对他的信任。

第三句“已将符节为邦守”,表明张遂州即将肩负守护国家的重任,显示出其责任感和勇气。接着,“不畏关山入马蹄”,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决心和无畏精神,即使路途艰险,也毫不犹豫地踏上征程。

“千里过秦看素浐,三年还蜀度青泥”,描绘了张遂州出使或任职的长途跋涉,以及他对未来的设想,既有壮志豪情,又含对归期的期盼。最后两句“里门锦绶何为乐,外奉严君内阿㜷”,表达了对张遂州既能忠于职守,又能顾及家庭的赞美,认为他能在内外之间找到平衡,享受真正的快乐。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充满激励和祝福的送别诗,既赞扬了张遂州的才能和品格,也寄寓了对友人仕途顺利、家庭幸福的美好祝愿。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张殿丞吉甫知资阳

单骑欲之蜀,綵衣初过秦。

王乔凫是舄,陶令酒名巾。

灞上愁逢雪,褒中喜见春。

两川风物美,不似走京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志来上人往姑苏谒元曹

折取东桥柳,青青向故人。

欲知问馆处,要识旧溪春。

旋洒铜瓶水,休沾野寺尘。

吴门逢隐者,必是汉名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怀州张从事仲宾

行色在车马,西亭新雨过。

移家从上党,佐幕向三河。

皂荚林初暗,黄粱酒未和。

七贤无复有,旧迹尚应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送李才元学士知广安军

杨柳未堪折,柔条时倚风。

朱轮过灞上,杜宇响褒中。

危栈憎春雨,晴林发晓红。

不须言蜀政,当自学文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