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山登眺

群壑开还合,浓云锁几重。

乱流奔石濑,遥翠袭岩松。

鸟语深林答,蚕丛曲径通。

人家何处是,可许结茅从。

形式: 五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双溪山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

首联“群壑开还合,浓云锁几重”以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山谷的开合变化和浓云的层层覆盖,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意境。群山的起伏与云雾的缭绕,既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也隐含了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感。

颔联“乱流奔石濑,遥翠袭岩松”进一步描绘了山间水流的急促与岩石间的激荡,以及远处翠绿的松林覆盖在岩石之上,形成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这里的“乱流”不仅指水势的湍急,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力量的释放。“奔石濑”则形象地表现了水流冲击岩石的动态美,而“遥翠袭岩松”则通过视觉上的层次感,展现了远近景物的和谐统一,使画面更加丰富立体。

颈联“鸟语深林答,蚕丛曲径通”转而关注自然界的生物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存。鸟儿在深林中鸣叫,回应着彼此的声音,构成了一曲自然的交响乐。同时,诗人通过“蚕丛曲径通”这一细节,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尾联“人家何处是,可许结茅从”则引出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在这样的山水之间,是否能找到一处静谧之地,远离尘嚣,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内心平静与精神自由的渴望。通过这一问句,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憧憬,以及对自然与人性之间深层次联系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双溪山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同时也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

收录诗词(614)

林占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相关古诗词

自双溪石阁晚归

东皋回首白云巅,竹策芒鞋度曲旋。

峭壁每生悬涧树,层峦难阻出山泉。

一溪流水回芳磴,十里平芜际暮天。

待得渔樵归去后,渡头落日上轻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剑潭村家书屋

富贵、神仙未易兼,贫饶清福复何嫌。

一湾流水青环屋,万笏群山绿入帘。

摊饭人方眠石倦,品茶我亦饮泉廉。

眼前风景皆诗料,好句谁能信手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大雨飓夜宿官道小楼

危楼摇曳入云高,六月寒生范叔袍。

雨阵射窗同劲弩,风威撼屋肖狂涛。

乾坤若磨随旋转,草木皆兵听怒号。

彻夜惊魂凭酒压,诗成耳热兴犹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凤山崎归途口号

尽日笋舆间,轧轧听繁响。

薄暮凤山巅,凭高时俯仰。

城垣一气中,迷离浑灌莽。

日入家尚遥,性急心如痒。

努力飧舆夫,踉跄促前往。

妻孥盼我归,久候皆怅惘。

瞥然已到家,相见襟怀爽。

形式: 古风 押[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