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尹洙创作的,属于古典诗歌中的七言绝句。诗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军事行动以及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深刻洞察。
首先,“主用西师”一句直接点出了诗歌讨论的主题,即古代某次军事行动。随后“岷梁弗宾”、“匪曰负固,实交晋人”等句子表明了这次行动并非为了防御,而是出于对外扩张的需要,并且与晋国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接下来的“予训予誓,合我将臣”、“正厥有罪,无庸伤民”等句子,则反映了统治者对于军事行动的态度和原则,即强调对将士的约束与对民众的保护。这些句子体现了诗人对于仁政和武力使用的伦理思考。
“矫矫虎士,载摧其壁”、“于嗟孟侯,亦果其策”等句则描绘了一场战争的激烈场面,其中“孟侯”可能指的是一位军事统帅或是有名的将领。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率者制胜的决心。
然而,在随后的“迎师而降,靡抗锋镝”中,却又转向了一种不同的情景,即战败投降的场面。这反映出诗人对于战争结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那些在战争中选择了臣服道路者的宽容态度。
接下来的几句“岂独身谋,完是宗国”、“蜀都既平,将臣失律”则转向了统治者个人的战略决策与其后果。诗人质疑了一些将领在战争胜利后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和民众的长远利益。
“此众悍骄,彼民危慄”、“当涂叫呶,合万为一”等句子,则表达了对于那些骄傲自大的统治者及其政策可能带来的灾难的担忧,并希望能够通过统一思想和行动来避免这种灾难。
以下“匪怀则威,帝心是恤”、“帝曰将臣,予嘉乃庸”等句,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仁慈、宽容的统治者理念的赞同。诗中提到的“废命毒民,尔弗有终”则批评那些滥用权力、伤害百姓的行为。
最后,“邦典用疑,惟罪惟功”至“天子惠民,畴敢不承”等句,则讨论了国家法典的应用与统治者的德政,以及这些对于民众福祉的重要性。全诗结束时强调了对上天赐予的恩泽和保护的认同。
综观全诗,尹洙通过对古代战争与统治智慧的回顾,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以及对于那些能够在战争中保持人性、保护民众的仁君或良将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