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令畤对晁以道嘲讽陈叔易得官入京一事的回应,通过讽刺的方式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与感慨。
首句“闻道诸公置齿牙”,开篇即以“诸公”指代那些权贵阶层,暗示他们对待人才的态度如同轻视牙齿一般,不以为重。接着,“买鞯卖展趁年华”一句,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买鞯”和“卖展”作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意在说明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牺牲一切,包括青春年华,这种行为显得极其荒谬和可笑。
“太平起隐无遗策”一句,表面上看似在赞美太平盛世中隐居之人的智慧策略,实则暗含讽刺,指出即便是在和平时期,那些原本应该隐居避世的人也难以逃脱世俗的诱惑,不得不卷入官场的争斗之中,失去了隐居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一句“空尽嵩山处士家”,直接点明主题,通过“嵩山处士”这一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面对社会现象时的无奈与悲哀。这里的“空尽”二字,既是对那些原本应隐居于嵩山的高人志士的惋惜,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强烈批评,暗示了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真正的追求和精神的富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幽默而辛辣的笔触,揭示了宋代社会中某些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人才的轻视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过度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