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罗汉脚”为题,作者李若琳在清代创作。诗中通过“罗汉脚”这一形象,隐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与反思。
首句“盛世无夫布,仍多浪荡身”,开篇即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在看似繁荣的盛世之下,却充斥着不羁和放纵的人群,他们如同没有约束的风,四处游荡,无所顾忌。这里,“夫布”可能暗指社会的道德规范或约束力,与“浪荡身”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社会风气的败坏。
接着,“须知罗汉脚,半是掷金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罗汉脚,象征着那些看似虔诚实则行为放纵的人;而“掷金人”则比喻那些拥有财富却道德沦丧的个体。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社会中复杂的人性面貌,揭示了物质与精神、信仰与行为之间的矛盾。
后两句“任肆萑苻虐,终罹法网新。”描述了社会现象的最终结果。肆虐的恶行虽能一时逍遥,但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这里,“萑苻”原指一种毒草,常用来形容邪恶之人,此处借指社会上的恶行。这句诗警示人们,无论行为多么放纵,最终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最后,“孰操随会法,俾尔尽逃秦。”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深化主题。随会法,出自《左传》,指的是古代君主治理国家时,既要宽厚仁慈,又要严明法纪。俾尔尽逃秦,意为让所有人都能逃离秦国的苦难,引申为希望社会能够施行公正的法律,使人民免受压迫。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与道德重建的渴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罗汉脚”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清代社会中道德滑坡、法律失衡的现象,并寄寓了作者对于社会秩序重建、道德回归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