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其六)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景岑所作的《偈》之一,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空性和无我的深刻哲理。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质与存在。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开篇即揭示了对感官经验的超越。在佛教看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并非真实的实体,而是由心识所感知的虚幻现象。诗人通过“非色”、“非声”的表述,引导读者反思感官世界的真实性,暗示一切外在现象皆是瞬息万变、无常的。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这里引用了两位著名的佛教菩萨——文殊和观音,来进一步阐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常以直觉和洞察力观察世间万象;观音菩萨则以其慈悲为怀,善于倾听众生的呼唤。诗人通过这两者,表达了在面对外界时,应保持内心的清净,不被感官所迷惑,同时也要具备悲悯之心,聆听世间的苦难。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三元”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身、口、意”三业或“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一体”则强调了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四本”可能指“色、受、想、行”四大的基本构成,而“同真”则是指认识到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一句总结了前文的思考,强调了在理解宇宙真相的过程中,要超越表面现象,认识到万物的空性和内在的统一性。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最后两句将讨论推向极致。在佛教中,“法界”是指一切存在的总和,包含了宇宙间所有的现象和法则。诗人在此处提出,即便在这样的法界中,也不存在独立的“佛”或“人”。这不仅是对个体身份的否定,也是对整个宇宙本质的深刻洞察,强调了在佛教哲学中,一切皆空,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感官体验、佛教菩萨形象、宇宙本质的探讨,展现了佛教中关于空性和无我的核心思想,引导读者从世俗的表象中超越,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

收录诗词(19)

景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其七)

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

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

形式: 偈颂

偈(其八)

碍处无墙壁,通处勿虚空。

若能如是解,心色本来同。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偈(其九)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身。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偈(其十)

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

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殊佛面?

形式: 偈颂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