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与客人相聚时,彼此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精神上的默契,他们对于取舍和境界的理解有着微妙的差异。一位士人长时间独自醉酒,一位夫子却终年保持清醒。这种对比强烈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醒与醉在这里不仅是物理状态,更蕴含深刻的哲理。
诗中“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一句,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即使彼此的话语无法相互理解,但仍旧能够保持一种豁达和谐之感。这种豁达来自于对世间纷争的超脱,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体会。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此处诗人自嘲其行为如同孩子般纯真而又有些许自负,仿佛在说,只有这样简单直接的态度,才能真正地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这种自嘲中包含了对世俗智慧的轻蔑,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坚守。
最后,“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诗人借醉酒之际传达自己的心声,对于那些同样追求精神自由的朋友们,希望他们在夜幕降临、蜡烛即将燃尽之时,仍旧能够坚持内心的光明。
这首诗通过对比醒与醉的不同状态,以及对于言语和理解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真谛的独特见解。
不详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